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

标题包含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
皇运偶中变,长蛇食中土。 天盖西北倾,众星陨如雨。 胡尘动地起,千里闻战鼓。 死人成为阜,流血涂草莽。 策马何纷纷,捐躯抗豺虎。 甘心赴国难,谁谓荼叶苦。 天子初受命,省方造区宇。 斩鲸安溟波,截鼇作天柱。 三微复正统,五玉归文祖。 不图汉官仪,今日忽再覩。 升高望京邑,佳气连海浦。 宝鼎歊景云,明堂舞干羽。 虎臣囗激昂,囗囗囗御侮。 腐儒著缝掖,何处议邹鲁。 西上轘辕山,丘陵横今古。 和气蒸万物,腊月春霭吐。 得为太平人,穷达不足数。 他日遇封禅,著书继三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独孤及(725年-777年),字至之,唐朝时期文人,祖籍河南洛阳。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年生活:独孤及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皇帝运气发生变化,长蛇吞噬中部领土。 天空的盖子向西倾斜,星星如同雨点般坠落。 外敌入侵尘土飞扬,千里之外传来战鼓之声。 死亡人数众多,血流成河。 战马奔腾络绎不绝,人们争相献身抵抗敌人。 乐于为国付出牺牲,谁还觉得生活困苦呢? 皇帝刚刚获得天命,开始巡视国家疆土。 砍掉恶鲸使海面平静,捕获巨鳌当作擎天柱。 三微恢复正统,五位祥瑞降临君主。 没想到汉朝官员的礼仪,今天再次目睹。 登高望远京城,美好的气象连接海滨。 宝鼎之上烟雾缭绕,明堂之中舞者舞动干戈与羽翼。 猛将英勇迎战外敌,保护朝廷不受侵犯。 我们这些书生身处江湖,哪里还能讨论孔孟之道呢? 向西攀登轘辕山,古代的陵墓如今依然矗立。 平和之气滋润万物,腊月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能做个太平时代的百姓,贫穷和显达都不值得计较。 未来某日若能参与封禅大典,续写古代的经典著作。
去完善
释义
1. "皇运偶中变":皇运指国家命运,偶然发生变化。 2. "长蛇食中土":长蛇比喻胡人,中土指中原地区。 3. "天盖西北倾":古代天文认为天圆地方,天倾斜象征灾难降临。 4. "众星陨如雨":形容战争带来的毁灭景象。 5. "胡尘动地起":胡尘指胡人骑兵扬起的沙尘。 6. "千里闻战鼓":形容战斗的规模大,范围远。 7. "死人成为阜":阜指堆积如山的尸体。 8. "流血涂草莽":草莽指野外。 9. "策马何纷纷":策马指骑马前行,纷纷指混乱的样子。 10. "捐躯抗豺虎":表示为国捐躯的决心。 11. "甘心赴国难":表示为国难的坚决态度。 12. "谁谓荼叶苦":借用茶的苦味,喻指战争的痛苦。 13. "天子初受命":皇帝刚刚登基。 14. "省方造区宇":巡视国家领土,整肃国家政治。 15. "斩鲸安溟波":剪除恶势力,维护社会安宁。 16. "截鼇作天柱":截断鼇鱼作为支撑天的柱子,比喻巩固国家政权。 17. "三微复正统":三微指三位圣人(尧、舜、禹),正统指国家的法统。 18. "五玉归文祖":五玉指五位有名的文人士大夫,文祖指文化的宗师。 19. "不图汉官仪":汉官仪指汉代官员的礼仪和威严。 20. "今日忽再覩":没想到今天再次见到。 21. "升高望京邑":京邑指京城洛阳。 22. "佳气连海浦":京城吉祥的气运连接着海边。 23. "宝鼎歊景云":宝鼎是皇家祭器,歊形容烟气升腾,景云指祥瑞之气。 24. "明堂舞干羽":明堂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干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25. "虎臣口激昂":虎臣指勇猛的大臣,激昂形容情绪激越昂扬。 26. "口口御侮":此处文字缺失,无法注释。 27. "腐儒著缝掖":腐儒是对儒家士人的一种讽刺称谓,缝掖指儒生的服装。 28. "何处议邹鲁":哪里能讨论儒家学说呢?邹鲁是孔子的故乡,代指儒家文化发源地。 29. "西上轘辕山":轘辕山在洛阳附近,这里是进京的道路。 30. "丘陵横今古":丘陵横亘古今,形容历史的沧桑。 31. "和气蒸万物":春天来临,气温上升,万物复苏。 32. "腊月春霭吐":虽然仍是腊月,但已有春天的气息。 33. "得为太平人":能过上太平的日子。 34. "穷达不足数":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不值一提。 35. "他日遇封禅":将来有机会遇到封禅这样的盛事。 36. "著书继三五":继承三五(指三皇五帝)的事业,著书立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国家动乱、诗人报国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描述了战乱中的中原大地;接下来的十句则表达了自己向往盛世的期望以及愿意为国家奋斗的决心。这首诗通过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是唐代诗人独孤及在公元744年冬天所作。此时他正从嵩山去往洛阳的途中。此行可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是为了其他公务。 在唐代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在旅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独孤及也不例外,他在此次旅途中,或许是对人生、对自然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玄宗晚年,盛世已去,安史之乱正在酝酿之中。这个时期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忧虑和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独孤及的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