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春思
獭祭川水大,人家春日长。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
靡草知节换,含葩向新阳。不嫌三径深,为我生池塘。
亭午井灶闲,雀声响空仓。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
归路云水外,天涯杳茫茫。独卷万里心,深入山鸟行。
芳景勿相迫,春愁未遽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獭祭祀川水盛大,春光无限美好悠长。
独自歌唱不觉夜暮,挠头感叹年华流逝。
小草知道季节变换,花儿向阳展露娇颜。
莫嫌庭院幽深僻静,为我生出一片池塘。
正午时分一切静谧,麻雀在空粮仓里吵闹。
落花覆盖住脚印,春风吹拂树木散发出香气。
归途在遥远的天际,天涯间一片苍茫。
独自一人怀揣壮志,跋山涉水追随飞鸟。
美景不必逼迫离去,春天的忧愁尚未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獭祭川水大:獭,指水獭;祭,为陈列之意;川水,河流之水。整句描述了水獭在春天将河川的水獭鱼陈列在水边的场景。
2. 人家春日长:人家,即居住人家;春日长,春天白天变长的景象。整句意指春光里的居民们在度过漫长的一天。
3. 独谣昼不暮:独谣,独自唱诗或吟咏;昼不暮,表示白天天色尚早。诗人在这句中描述了自己在春天的白天时间中独自歌咏。
4. 搔首惭年芳:搔首,挠头,形容焦虑的样子;年芳,年华美好。诗人感觉自己年华虚度,未能建功立业,因此挠头感到羞愧。
5. 靡草知节换:靡草,指柔弱的小草;节换,季节变换。这句描绘了小草感知到季节变化的场景。
6. 含葩向新阳:含葩,指花蕾;新阳,初升的太阳。这句话意味着花朵向阳而生。
7. 不嫌三径深:三径,古时常用来代指家园;深,即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乐于在家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8. 为我生池塘:为我,诗人自指;生池塘,指水生动植物生活于池塘。这句描绘了诗人期待自己家中能有池塘的美景。
9. 亭午井灶闲:亭午,中午;井灶闲,形容家中的劳作暂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中生活的宁静的喜爱。
10. 雀声响空仓:空仓,闲置的谷仓;雀声,麻雀的叫声。这句是诗人从空谷仓听到的麻雀鸣叫的情景。
11. 花落没屐齿:花落,花瓣飘落;没,覆盖;屐齿,木屐底的凸起部分。这句话描绘了花瓣落在诗人鞋子上的情景。
12. 风动群木香:风动,风吹过的声音;群木香,众树木的香气。这是诗人感受春风拂面时带来的草木香气。
13. 归路云水外:归路,回家的路;云水外,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诗人表达了他远离家乡的心情。
14. 天涯杳茫茫:天涯,遥远的地方;杳茫茫,形容幽暗不明。这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15. 独卷万里心:独卷,独自收起;万里心,广阔的思绪。这句描绘了诗人将千思万绪深藏心底。
16. 深入山鸟行:深入,加入;山鸟行,山中鸟儿的活动。诗人在这句中表现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心情。
17. 芳景勿相迫:芳景,美好的景致;勿相迫,不要催促。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景致的珍惜与留恋。
18. 春愁未遽忘:春愁,春天的忧郁情绪;未遽忘,没有立即忘却。这句反映了诗人因春天美景而产生的愁绪尚未消散。
去完善
赏析
《山中春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孤及在山中的所见所思。诗中通过对春日里獭祭川、人家日长的景象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着,诗人以“独谣昼不暮,搔首惭年芳”表达了自己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的孤独与忧虑,以及对于年华流逝的感慨。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又以“靡草知节换,含葩向新阳。不嫌三径深,为我生池塘。”表达了草木更替、花儿向阳开放的景象,以及渴望在这宁静的山中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的心情。在描绘了春日静寂的景致后,诗人又通过“亭午井灶闲,雀声响空仓。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展现了春光易逝、自然景物不断变换的过程。
最后,诗人用“归路云水外,天涯杳茫茫。独卷万里心,深入山鸟行。”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归途和心境。尽管身处幽静的山林之中,心中却依然牵挂着远方的友人,仿佛自己化作了飞鸟,穿越千山万水,追寻那份诚挚的友谊。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在享受美好春色之余,他也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内心的宁静。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这首诗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春思》是唐代诗人独孤及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独孤及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曾担任过官员,但因政见不合而被贬谪。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世事无常,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心境使他在面对自然景物时,更容易产生感慨和沉思。
在这首诗中,独孤及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孤独、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