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千里共明月

标题包含
千里共明月
僊掌露初凝,高空月迥明。 雪霜千里色,关塞一时情。 永夜惊乌鹊,中原有弟兄。 清辉怜独对,良会苦难并。 目断一天远,愁随两地生。 倚楼何处笛,凄切送残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公度(1840年-1904年),原名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他是清朝晚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外交家,被誉为“诗界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 黄公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仙人的手掌刚凝结出露水,天空中明亮的月亮高悬。 千里之外的雪霜风光,关塞显得格外激动人心。 长夜里乌鸦和喜鹊被惊醒,它们在中原地带的兄弟姐妹们也会听到这些声音。 明亮的月光下,我独自对着这景色感到悲伤,美好的聚会总是困难重重。 视线断在遥远的一天尽头,愁绪随着两地而生。 在高楼上不知从何处传来笛声,凄凉地送别最后的尾声。
去完善
释义
1. 僊掌:指众星捧月状。 2. 凝:凝固,这里形容露水凝结。 3. 高空:极高的天空。 4. 迥:远。 5. 雪霜:比喻洁白的光泽。 6. 千里色:远方的景色。 7. 关塞:指边疆要塞。 8. 一时:同时。 9. 永夜:漫长的夜晚。 10. 惊乌鹊:因月光明亮使乌鹊受惊飞起。 11. 中原:指中华大地。 12. 弟兄:兄弟姐妹,这里泛指亲朋好友。 13. 清辉:明亮的月光。 14. 独对:独自面对。 15. 良会:美好的聚会。 16. 难并:难以一同享受。 17. 目断:望眼欲穿。 18. 一天:广阔的天地。 19. 愁随:忧愁随之而来。 20. 两地:相隔两地的人。 21. 倚楼:依靠在楼上。 22. 何处笛: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笛声。 23. 凄切:悲凉。 24. 残声:即将消失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千里共明月》这首词作描绘出诗人在中秋月圆之时,借咏月之景寄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诗人将人们常见的“明月”这个主题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千里”、“关塞”、“中原”等地理名词为标志,赋予了“千里共明月”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同时,通过使用“青天”、“乌鹊”、“笛声”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夜景图。诗人运用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古人传统的意象化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具有动感和深度。从整体的意境营造来看,本词不仅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更彰显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千里共明月》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名篇,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一年,黄公度因参加科举考试而旅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繁荣与衰败,以及对金人的屈辱求和。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战争不断。南宋朝廷内部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权臣当道,民不聊生。黄公度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共同为维护国家的尊严而努力。 这首《千里共明月》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诗中以“千里共明月”为主题,表达了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的景象。借此寓意人们在共同的命运面前,应该紧密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奋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