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紫贝精舍呈平波上人

标题包含
宿紫贝精舍呈平波上人
兀坐山中寺,人间无此心。溪声空物性,松影过堂阴。虚室但清磬,生台多杂禽。秋风吹不尽,日日上罗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山中的寺庙里,心中没有尘世的烦恼。清澈的溪水声空灵而静谧,松林的影子映在殿堂的阴影中。空旷的房间里只有清脆的钟声,放生台上有很多自由的鸟儿。秋天的风吹拂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每天都躺在柔软的被子里享受着这样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紫贝精舍:山寺名。紫贝,紫色贝类,这里指代山寺。 2. 平波上人:即僧人平波。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3. 兀坐:独自静坐。 4. 物性:事物的本性。 5. 虚室:佛教语,指空虚的心灵世界。清磬:清净的声音。 6. 生台:长满杂草的庭院。 7. 日日:每天。罗衾:丝织品制成的被子。
去完善
赏析
《宿紫贝精舍呈平波上人》是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诗人何绛在紫贝精舍与平波上人共度一夜,以清净的心境观照自然。前两句"兀坐山中寺,人间无此心"表现了他们在山中寺院的独处,心境沉静,仿佛人间无法触及。第三、四句"溪声空物性,松影过堂阴"通过描述溪水声和松树影的细微变化,表现出山林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第五、六句"虚室但清磬,生台多杂禽"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在山间虚室聆听钟声,观察生活杂事的状态。最后两句"秋风吹不尽,日日上罗衾"表达了诗人在秋风中依然坚持隐逸生活的决心,即使每天躺在罗衾之上也不忘初心。全诗以景寄情,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紫贝精舍呈平波上人》是唐代诗人何绛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正值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禅宗文化因此得以兴起。 何绛在创作这首诗时,正身处政治腐朽、民生疾苦的时代。他作为一个文人,对时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同情心。在旅途中,他来到了紫贝精舍,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与祥和。于是,他将内心的感慨和对禅宗文化的向往,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篇。 在诗中,何绛通过对宿紫贝精舍的描绘,表达了对平波上人的敬意以及对禅宗文化的向往。他认为,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唯有禅宗教义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安宁。这首诗歌既体现了何绛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人们对于禅宗文化的追求与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