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五十一首 其一

标题包含
偈颂五十一首 其一
真不立,妄本空。 七凹八凸,四辟六通。 松声杂雨山长静,春色带寒花自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大观(1592年-1652年),俗名朱之瑜,字鲁玙,号舜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释大观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真的无法确立,虚妄原本空虚。 凹凸不平,四面通达六处畅通。 松树的声音夹杂在雨中,大山显得格外安静,春天的景色略带寒意,花朵依然盛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真不立":“真”指的是真实的存在或者真理。这里说的“不立”,意味着在佛法中,真实并非某种固定的实体或概念。佛教讲求万法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强调的是从执着的虚妄之中解脱出来。 2. "妄本空":“妄”指错误的认识或者欲望,也可以理解为世俗的观念和执着。“本空”是说这些世俗的观念和执着其实并没有实体的存在,是因缘生灭的,即所谓万物皆空。 3. "七凹八凸,四辟六通":这是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其中,"七凹八凸"是指大地的崎岖不平,"四辟六通"则形容地势的开阔与通达。这些词语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定和佛家的广阔视野。 4. "松声杂雨山长静":描述的是山间雨后的景象,松涛声和雨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心境宁静,体现了禅宗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心境的追求。 5. "春色带寒花自红":表达春天的景色,尽管带着一丝寒意,花朵依然红艳如故,意味着自然界的生命力旺盛,也象征了佛教修行者面对困难仍能坚持信仰的信念。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偈颂五十一首 其一》中,释大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禅宗的世界观。这首诗通过“真不立,妄本空”揭示出真实的存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虚妄的事物在本质上也是空的。接下来“七凹八凸,四辟六通”则描绘了万事万物皆有其独特形态和发展的可能,正如禅意所示,万事皆无常,生命的状态纷繁多样,我们应该用开阔的胸襟去接纳和理解这一切。 接下来的两句,“松声杂雨山长静,春色带寒花自红”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与感悟。山中松树的声音伴随着雨滴落下,使得整个山林更加宁静,春色虽然带着一丝寒冷,但花朵仍然盛开,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接纳生活的变化,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五十一首 其一》是南宋著名僧人释大观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0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宋金战争频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释大观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僧人,他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释大观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也颇富戏剧性。他早年出家为僧,后来因故被逐出寺庙,过上了流浪生活。在这段流浪岁月中,他广泛接触了民间疾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他后来重回佛门,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僧人。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佛学修养,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受后世敬仰。 在南宋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佛教成为许多士人、文人寄托精神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释大观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既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内涵,又展示了南宋社会的现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