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明化惟长老请赞

标题包含
明化惟长老请赞
为无所为,益无所益。 和气如春,近傍不得。 有时崄处少机关,拶倒临济白拈贼。 以冤报冤,其义不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大观(1592年-1652年),俗名朱之瑜,字鲁玙,号舜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释大观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无为而治,收获匪浅。 温柔如春,难以靠近。 偶尔险境中缺乏智慧,捉弄一下临济寺的白贼。 冤冤相报,正义不变。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明化:古寺名,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2. 惟长老:本诗中提到的具体人物,可能是指明朝时期的一位僧侣。 3. 请赞:请求他人为自己写赞美诗或词。 4. 释大观: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高僧。 5. 为无所为:做了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并没有做什么。这里用来形容长老的行为。 6. 益无所益:给予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予什么。这里用来形容长老的贡献。 7. 和气如春:形容长老的气质如同春天般温暖和谐。 8. 近傍不得:无法靠近长老,表示长老的境界高深莫测。 9. 有时崄处少机关:有时候在险要的地方缺少应对的策略。 10. 拶倒:逼迫至绝境的意思。 11. 临济:禅宗的一个派别,以禅风峻烈著称。 12. 白拈贼:白拈指轻而易举地得到;贼比喻临济宗的禅师。这里指的是长老有深厚的禅学造诣,能轻易地破解临济宗的难题。 13. 以冤报冤:用冤屈来回报冤屈,这里的冤屈可以理解为世人对佛法的不理解。 14. 其义不忒:其道理并无差错。这里指的是长老的言行符合佛法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明化惟长老请赞》是南宋诗人释大观创作的赞颂诗,用以赞美禅宗高僧明化惟长老的高尚品质和修行成就。诗歌以四句为一个单元,共四个单元,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明化惟长老超然物外、精进勇猛的精神风貌。 首先,“为无所为,益无所益”,表达了明化惟长老超脱世俗功利,不为世俗所困的品质。他摒弃了世间一切纷扰,只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种精神境界正是禅宗所倡导的。 接下来,“和气如春,近傍不得”描述了明化惟长老的气质与为人。他以和善的气象待人接物,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然而,这种气氛又让人难以接近,因为他内心已达到了一种高度清净的境界。 然后,“有时崄处少机关,拶倒临济白拈贼”。这句话意味着,明化惟长老在修行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险境,但总能巧妙地化解。他将禅宗临济宗的创始人济公和尚的白拈贼这一形象融入其中,体现了他对禅宗前辈的敬仰之情。 最后,“以冤报冤,其义不忒”则传达了明化惟长老对待冤屈的态度。他用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冤屈,这种正义感与禅者的超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明化惟长老正直品格的赞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化惟长老请赞》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大观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是在公元114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高宗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阶段,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在这个时期,释大观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参禅论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这些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创作这首《明化惟长老请赞》时,释大观可能正在江南一带云游。他发现当地的一位长老明化惟颇有德望,于是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这首诗。诗中赞美了明化惟长老的品德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众生苦难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