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圆通

标题包含
圆通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见到了真正的“空”,会发现它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这样的境界里,所有的阻碍和局限都被破除,智慧和灵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当你完全抛开内心的执着、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过去的经验时,便能体会到那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无所不能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圆通:佛教术语,指行持圆满且通达真理的境界。这里用来形容彻底领悟真谛的状态。 2. 真空:即“空性”,佛教认为万法皆空,皆无自性,故称为“真空”。 3. 圆明:禅宗词语,意为“悟道”,表示彻底明白事物的真相。 4. 根尘心法:是佛教用语,比喻各种烦恼和世俗的执着。根代表感官;尘代表外在的事物;心法指的是心中的观念或意识。 5. 无物:没有事物存在,象征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 6. 妙用:指对事物的巧妙应用,表达了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
去完善
赏析
《圆通》这首诗是禅宗诗人张伯端的一首经典之作,全诗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深刻的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句“见了真空空不空”意味着诗人领悟到宇宙的本体是真空,但真空并非全然无物,而是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机和活力。这一领悟表明了诗人对宇宙本体的深刻理解。 第二句“圆明何处不圆通”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精神“圆通”的独特见解。在这里,“圆明”是指宇宙的本体,而“圆通”则是通达宇宙本体的途径。诗人认为,只要领悟到宇宙本体的真实面貌,便能通达一切,无所不通。 第三句“根尘心法都无物”是对禅宗精神的一种高度概括。在禅宗看来,无论是外在的物质世界(“根尘”)还是内心的精神世界(“心法”),都是虚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这一观点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无常性的深刻领悟。 最后一句“妙用方知与物同”则是诗人对自己修行体验的一种总结。他认为,只有通过禅修,才能真正体会到宇宙本体的奥妙,进而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圆通》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还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圆通》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交。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真宗和宋仁宗时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这个背景下,张伯端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人生、道德、哲学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张伯端在诗中表达了他的圆通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圆通”,即无所不通,无所不圆。这种观念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圆满。在这个时期,佛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上广泛传播,对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伯端的生活经历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他曾在官场任职,但由于对官场腐败的不满,选择了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遍,他们希望通过隐居来实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总的来说,《圆通》这首诗是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张伯端通过对人生、道德、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佛家思想的领悟,创作出的具有深刻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