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鱼乐亭

标题包含
鱼乐亭
乃公倦经纶,结□俯沧浪。风波不到处,修鳞自徜祥。一与芳饵辞,此乐殊未央。借问那得知,吾人亦相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守,字子固,号儋州,河南开封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中进士,历任州县官职。靖康之难后,随宋高宗南渡,历任尚书郎、给事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这颗疲惫的心已经厌倦了尘世的纷繁,于是选择在此低下头去亲近水波荡漾的河水。那些没有风波的地方,悠然自得地游动着鳞光闪现的鱼儿。一旦鱼儿拒绝了鱼饵的诱惑,这就是无尽的乐趣所在。试想,如何才能知晓这种快乐呢?恐怕只有你我相互忘记彼此的烦恼,才能领悟到其中奥妙吧。
去完善
释义
《鱼乐亭》是宋代诗人张守的作品。以下是全诗的字词注释: 1. 乃公: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 2. 倦经纶:指厌倦了政治斗争和事务处理。 3. 结庐:建造房屋。 4. 俯沧浪:靠近水面。 5. 风波:喻指人生风浪和社会纷争。 6. 修鳞:指游鱼。 7. 徜祥:自由自在地游动。 8. 一与芳饵辞:一旦遇到美食的诱惑就离开。 9. 殊未央:远未结束。 10. 那得知:如何知道。 11. 吾人亦相忘:我们彼此已经忘却世间纷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鱼乐亭观赏鱼儿游弋的场景,表达了他向往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首联“乃公倦经纶,结庐俯沧浪”表达了诗人厌倦了世俗的纷扰,选择在鱼乐亭这个清静之地休憩。次联“风波不到处,修鳞自徜徉”描述了在波澜不惊的水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颈联“一与芳饵辞,此乐殊未央”表示鱼儿宁愿放弃美味的饵料,也不愿失去自由,这种快乐是无止境的。尾联“借问那得知,吾人亦相忘”则体现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鱼儿一样,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忘记尘世的烦恼。 整首诗以鱼儿的悠然自得为象征,传达出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鱼乐亭》是宋代诗人张守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此时正值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守正担任淮南转运使,负责江淮地区的经济事务。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官员的贪污腐败、百姓的苦难等,这些都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触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而是将希望寄托在“鱼乐亭”这个象征自由和谐的地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然而,民间却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拯救国家的事业中,张守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这首诗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也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