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标题包含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施肩吾(1850-1923),原名施景琛,字肩吾,号琴轩,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 施肩吾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夜寻找幽静之地来到四明山,双手攀爬着松柏和桂树穿越云雾前行。 相互招呼已经来到了无人之境,此时从哪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玉箫声。
去完善
释义
1. 四明山:位于浙江宁波境内的一座山脉。 2. 幽:指清静、宁静的地方。 3. 松桂:松树和桂树,这里指代植物。 4. 触云行:形容山高,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云层。 5. 相呼:互相呼唤。 6. 无人境:没有人的地方,指远离人烟的深山。 7. 玉箫:用玉石制作的箫,泛指箫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夜登四明山的场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句“半夜寻幽上四明”,描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寻找幽静之地的情境,暗示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的隐逸心态。接下来两句“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描绘了诗人攀爬陡峭山岩,来到云雾缭绕的深山老林,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尾联“何处玉箫吹一声”,则以玉箫之声作为点睛之笔,凸显了山间宁静的氛围,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具有神秘色彩。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描绘四明山的夜景和诗人独行其中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隐逸的高洁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描绘四明山夜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即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开始追求隐逸生活,希望在山林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超脱。施肩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诗中表达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在创作这首诗时,施肩吾与其他隐者一起夜登四明山,欣赏美丽的夜景。他们攀登险峻的山峰,俯瞰繁华的世界,心中充满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喜悦。这种体验使得诗人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描绘夜登四明山的诗。 在这首诗中,施肩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明山夜晚的美景。他通过对山水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他也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施肩吾作为一名隐逸诗人的独特气质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