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叔春日
晓看春水满方塘,静掩柴扉白日长。花意风光空烂漫,客愁山色对苍茫。扬州歌吹今何在,陶令田园亦就荒。试问南来米贵贱,欲随春浪过潇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黎明时分,我看到池塘里的水已满溢,静静地关上门,白天似乎变得漫长。花儿在风中自由地绽放,我却只能独自面对着广阔的山川和无尽的忧愁。曾经的扬州歌声与箫声已经消逝,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也早已荒废。我想问一下南方的大米价格如何,我希望能乘着春天的波浪去往潇湘之地。

去完善
释义
《和家叔春日》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古诗。以下是各句注释:
1. 家叔:指的是诗人的叔叔。
2. 春水满方塘:春天的水面已经涨满了池塘。
3. 静掩柴扉:静静地关上柴门。
4. 白日长:白天的时间变长了。
5. 花意风光:花朵展现出的美好风光。
6. 空烂漫:只是单纯地开放得灿烂。
7. 客愁:旅客的忧愁。
8. 山色对苍茫:面对苍茫的山色。
9. 扬州歌吹:形容扬州一带繁华的景象。
10. 今何在:现在还在哪里呢?
11. 陶令田园:指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12. 亦就荒:也已经荒废了。
13. 南来米贵贱:南方来的米的价格高低。
14. 春浪:春天的波浪。
15. 潇湘:湖南省境内的潇水和湘江,这里代指诗人家乡所在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家叔春日》是宋代诗人汪藻的作品,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在首联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水满池塘、白日悠长,看似宁静和谐,但紧接着在颔联中却笔锋一转,提及客愁与山色的苍茫,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忧虑。颈联则通过对比扬州的歌吹与陶渊明的田园,揭示了繁华与恬淡之间的变化。尾联更是直接询问南来的米价,透露了诗人对生计的关注,同时也表现了他希望随着春浪渡过潇湘的愿望,将诗意推向高潮。整首诗笔触细腻,情感丰富,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家叔春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咏春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37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汪藻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然而,在他青年时期,北宋灭亡,金兵南下,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不幸。在这种背景下,他决定投身报国,以文字为武器,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朝廷在偏安江南一隅的同时,也在积极谋求恢复中原。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以及民间疾苦的严重,这使得南宋的北伐事业始终难以成功。汪藻在此背景下,深感国家前途渺茫,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希望通过诗歌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因此,在这首诗中,汪藻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同时,他也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使这首诗成为了南宋初期的代表性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