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琦上人
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今岁秋事早,凉风生木杪。
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
孰顾他洞山,浏阳寒拾老。
衲僧家行履,不可得寻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袤千里无边无际,走出家门满眼都是草地。
十年离家无法回去,早已忘记来时的路。
今年秋天来得早,凉风吹过树梢。
手持拐杖挑起行囊,勇敢前行毫无退缩。
何必在乎其他山洞,浏阳洞山的寒拾老祖。
禅僧修行的道路,无法探寻追寻。
去完善
释义
1. "万里无寸草":这里表示的是行者修行的地方环境恶劣,没有草木生存,用以形容地理环境的荒凉。
2. "出门便是草":意指一旦离开这样的地方,满眼所见都是繁茂的草木。此处的“草”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植物。
3. "十年归不得":释如珙用这句诗表达了他离家远行已经过去了很久,可能已经有十年之久,但一直无法回家,体现了其漂泊在外,无缘乡里的悲哀。
4. "忘却来时道":这是行者表达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道路的遥远和经历的丰富,以至于他已经逐渐忘记了当初启程时所走过的道路。这里的“道”是指行走的路线。
5. "秋事早":这句话是说秋季的农事来得比较早,也就是意味着此时的秋天比往常更为寒冷。
6. "凉风生木杪":“木杪”是树梢的意思。“凉风生木杪”形象地描述了秋天的凉风吹过树木,在树梢间弥漫的场景。
7. "拄杖挑钵囊":“拄杖”是指僧人行走时的辅助工具,用来支撑身体或者驱赶蛇虫等;“钵囊”则是僧侣外出时携带的用来放置化缘得来的食物的袋子。
8. "锐志不小小":表达了僧人的决心和毅力,他对于自己的修行之路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
9. "孰顾他洞山":"洞山"是佛教的一个教派,即禅宗曹洞宗。这里是说,谁还会去在意那些洞山的教法呢?暗含了对其他教派的否定和对自己信仰的坚守。
10. "浏阳寒拾老":"浏阳"是一个地名,位于湖南省;"寒拾"则是宋代的一位和尚,他的名字叫拾得。这两者在这里并没有具体的关联,可能是作者用以象征其精神的寄托之地。
11. "衲僧家行履":衲僧是指出家人,"行履"则是指僧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实践的佛法。这里作者是对自己的修行生活进行总结和反思。
12. "不可得寻讨":这句话是在强调修行的真谛是无法通过追寻和探讨得到的,而必须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去完善
赏析
《送琦上人》是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一首送别诗,描绘了与友人告别的场景。这首诗歌颂了友情和信仰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首先,诗的开篇“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以广阔无垠的原野为背景,展现了送别的场面。这两句诗意象鲜明,勾勒出一幅广阔的画卷,为全诗奠定了苍茫、辽远的基调。接下来,“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诗人通过叙述友人的离家远行,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这里“十年”并非实指,而是强调时间之久,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这句诗还传达出人们对故乡和来时的路的眷恋,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沧桑的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今岁秋事早,凉风生木杪。”这一句将时令的变化与送别之情紧密相连,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肃杀之气,增添了离别的伤感。而“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则是对友人踏上征途的形象刻画,传达了友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在结尾部分,诗人提到了两位僧人——洞山和浏阳寒拾老,他们象征着佛教修行的高尚品质。通过赞美这两位高僧,诗人暗示友人也具有同样坚定的信仰和超凡脱俗的品质。最后两句“衲僧家行履,不可得寻讨”,意为僧人的行为举止,无法用言语描述,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以及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友情的表达和对佛教信仰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琦上人》是宋代高僧释如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作者释如珙的修行生涯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刚刚在江西云居山圆觉寺完成了他的佛学修养,成为了一名德高望重的禅师。
在这段时间里,释如珙的生活非常简朴,但他却在诗歌和佛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在生活中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送琦上人》就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其中一首作品。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下侵扰,使得江南地区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佛教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播。许多僧侣像释如珙一样,通过自身的修行和努力,为人们带去了心灵的慰藉和希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