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传烽歌

标题包含
传烽歌
一炮一旗山海路,一炮二旗石门冲。 一炮三旗台头警,一炮四旗燕河攻。 二炮一旗太平路,二炮二旗是喜峰。 二炮三旗松棚路,二炮四旗马兰中。 三炮一旗墙子岭,三炮二旗曹家烽。 三炮三旗古北口,三炮四旗石塘冲。 千贼以上是大举,百里以外即传烽。 贼近墙加黑号带,夜晚添个大灯笼。 若是夜间旗不见,火池照数代旗红。 贼若溃墙进口里,仍依百里号相同。 九百以下是零贼,止传本协各成功。 单用炮声分四路,不用旗火混匆匆。 山海大墙皆一炮,石门喜曹二炮从。 台头松古三炮定,四炮燕马石塘烽。 零贼东西一时犯,两头炮到一墩重。 该墩停炮分头说,东接西来西接东。 但凡接炮听上首,炮后梆响接如风。 炮数梆声听的确,日旗夜火辨分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于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父职,...查看更多
不迟_不迟
去完善

译文
一条山路炮声响,山海路上旗帜扬。石门冲进第二炮,台头报警第三炮。燕河攻击第四炮,太平路上第一炮。喜峰路上第二炮,松棚路上第三炮。马兰中间第四炮,墙子岭上第三炮。曹家烽上第二炮,古北口上第三炮。石塘冲进第四炮,大军进攻范围广。贼匪千人烽火传,百里之外已知晓。靠近城墙挂黑带,晚上加大红灯笼。若夜晚看不见旗,火池灯光代替旗红。贼匪破墙入城内,依然按照百里传烽火。贼匪九十人以下,只需通知本协功成。只用炮声区分四路,不用烽火混乱慌。山海大墙都用第一炮,石门喜曹用第二炮。台头松古用第三炮,四炮燕马石塘烽。零星贼匪同时犯,两头炮响一起防御。该墩停止炮火各自防守,东边传来西边回应。只要听到炮声先动手,炮声过后敲梆子接力。炮声和梆声要确认,白日旗语夜间火光分辨清楚。
不迟_不迟
去完善
释义
1. 山海路:山海间的道路,这里指连接长城的山海之间交通要道。 2. 石门冲:石门,指的是山海关;冲,地区。 3. 台头警:台头,地名,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警,警示、提醒。 4. 燕河攻:燕河,燕国河流,这里可能是借用历史上的燕国疆域作为地理区域;攻,进攻。 5. 太平路:可能是清朝的太平县,今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一带。 6. 喜峰:喜峰口,明朝时期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河北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南。 7. 松棚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 8. 墙子岭:古代关隘,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墙子路。 9. 曹家烽:可能是清朝曹县的烽火台,曹县即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10. 古北口:明长城关隘之一,位于北京密云区北部。 11. 石塘冲:可能为古代的“石桥”,这里是隐含了石塘桥这一地点。 12. 大举: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3. 百里以外:距离一百里以外的距离。 14. 墙加黑号带:将长城上的信号旗加上黑色标志带。 15. 火池:烽火台的火堆。 16. 溃墙进口:突破城墙进入。 17. 零贼:小规模的敌寇。 18. 单用炮声分四路:单独使用炮声分为四路。 19. 石门喜曹:指石门、喜峰和曹家烽三个地方。 20. 台头松古:指台头、松棚路和古北口三个地方。 21. 零贼东西一时犯:敌人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攻击。 22. 一墩重:烽火台上增加烽火数量以示严重。 23. 日旗夜火:白天用旗语,晚上用火光传递信息。
不迟_不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古代边防军事烽火的诗歌,诗中将烽火划分为不同等级和类别,以表现其迅速、准确的传递军情的能力。从“一炮一旗山海路”至“三炮四旗石塘冲”的诗句,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级烽火的布局和传递方式。 "千贼以上是大举,百里以外即传烽"表现了战争的规模及烽火系统的高效性。而“贼近墙加黑号带,夜晚添个大灯笼。若是夜间旗不见,火池照数代旗红。”等诗句则详细描绘了夜间烽火系统的运作方法。 在“九百以下是零贼,止传本协各成功。单用炮声分四路,不用旗火混匆匆。”这些诗句中,作者表现出对烽火系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烽火信号应该更加精细明确,以避免混乱。同时,他也描绘出零贼入侵时,烽火系统应对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首《传烽歌》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烽火制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以及其对战争的重要作用。
不迟_不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传烽歌》是明朝抗倭名将、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当时日本倭寇屡次侵犯中国沿海地区,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这段时间里,戚继光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武举人,此后从军,历任都指挥使、参将等职。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他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果断的品质,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此期间,他还参与编写了兵书《纪效新书》,总结了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明朝政府为了应对倭寇的侵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海防、设立水师等。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等原因,这些措施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在此情况下,戚继光挺身而出,带领军队英勇抵抗倭寇,取得了多次胜利,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在这首诗中,戚继光通过对烽火传递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紧张气氛的感受,以及对胜利的信心。通过描述将士们在烽火台上的紧张备战情景,展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以及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不迟_不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