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诫子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是位语文老师,非常熟练地将古文转化为优雅的白话文。请随时给我发送需要翻译的内容,我会立刻为您呈现对应的译文。
我参加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最高做到过顶级的官职,然而学问上一无所获,道德品行也没什么可称赞的。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深感惊慌和惭愧。现在我就要永远离开你们,因此特别为你们兄弟姐妹留下四条忠告:
第一条是谨慎独处,内心平静。自我修养中最难的莫过于修养心灵,而养心的难处又在于慎独。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内心无愧,可以坦然面对天地,有勇气接受鬼神的考验。一个人如果内心里没有愧疚的事,那么他的心境就会变得安定舒适。这是人生的首要自我强大的途径,也是寻找快乐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修养自己的基本任务。
第二条是要保持敬畏,身心强健。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保持专一、沉静、纯粹和严谨的态度。这就是敬畏的功夫;外出就如同参加重大典礼一样庄重,对待他人就像承担重要的祭祀活动一样认真。修身养性以使百姓安定,态度谦逊,便能天下太平,这便是敬畏的效果。聪明和睿智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只有端庄持重,内心才能日渐强大,安逸放肆只会让人日渐懈怠。无论是面对大众还是少数,处理大事还是小事,都时刻保持敬意,不敢怠慢。这样一来,身体健康强大,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第三条是追求仁爱,使人喜悦。每个人生来就拥有了天地的道理,形成了人的本性,得到了天地的生气,塑造了人的形体。我和人民万物,大的根本都是同一个源头。如果我们只知道为自己谋利,不知道关爱人民和万物,那就是背离了根本。作为高官厚禄的人,我们还有拯救人民苦难、救济人民饥饿的责任。通过学习古代的知识,我们能知道一些大道理,有责任唤醒那些还没有觉醒的人。孔子教育人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追求仁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站立就帮助别人站稳,想要通达就帮助其他人变得通达。这样的人,有谁会不喜欢并愿意跟随呢?
第四条是习惯劳动,精神愉悦。一个人的衣着饮食要与他的工作付出相匹配,那样的话,旁人会认同他,鬼神会赞扬他,认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吃饭的。比如农民和妇女一年到头都在辛勤劳作,以此换来温饱。

去完善
释义
《曾国藩诫子书》注释如下:
1. 通籍三十余年:指曾国藩做官多年。
2. 官至极品:古代官员分为九品,“极品”就是最高级别。
3. 学问、德行:指学识、道德方面的成就。
4. 老大徒伤悲:年纪老大时,后悔年轻时没有努力,可惜太迟了。
5. 四条:这里指的是曾国藩提出的四个教育儿子的原则。
6. 慎独:指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保持内心的修养。
7. 内省不疚: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
8. 对天地质鬼神:向天地和鬼神证明自己是个有修养的人。
9. 天君泰然:心情平静,自由自在。
10. 第一自强之道:最有效的自我提升的方法。
11. 第一寻乐之方:最好的寻找快乐的方式。
12. 守身之先务:修身养性的首要任务。
13. 主敬则身强:保持敬畏之心,能让身体健康强壮。
14. 出门如见大宾:待人接物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
15. 使民如承大祭:治理民众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一样庄重。
16. 修己以安百姓:提高自己的修养,让人民安居乐业。
17. 笃恭而天下平:忠诚谦恭,世界就能太平。
18. 聪明睿智:具有明智的才智。
19. 庄敬日强:庄重尊敬的日子会让自己变得强大。
20. 安肆日偷:安逸放肆的日子会让人变得懈怠懒惰。
21. 人悦:得到他人的喜爱。
22. 天地之理:自然界的规律。
23. 天地之气:自然界的气息。
24. 尊官厚禄:高级官员丰厚的俸禄。
25. 拯民溺救民饥:拯救陷入困境的人民。
26.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希望别人成功,自己也能获得成功。
27. 习劳则神钦:勤劳付出,连神明都会钦佩。
28. 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每日所做之事与付出的力量相符。
29. 旁人韪之,鬼神许之: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鬼神的祝福。

去完善
赏析
首诗句“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是曾国藩告诫子女的一段话。此句表现了曾国藩对自己学业和德行的反省与遗憾。虽然他在官场上取得了极高的地位,但在学问和个人品行方面却未能有所建树。因此,他在离世之际,将人生经验总结为四个方面,教导子女如何修身养性,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第二段提到了“慎独而心安”,这是曾国藩对子女的首要要求。所谓“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这样的修养,人们可以内心无愧地面对天地和神明。这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自强之道,也是寻求快乐的根本方法。
“主敬则身强”,此句强调了“敬”的重要性。曾国藩希望子女时刻保持尊敬的态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处理国家大事。这样既能表现出个人的庄重与严谨,也有助于身心强健,增强自己的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讲述了“求仁则人悦”,提醒子女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爱护万物。在曾国藩看来,人们的本性原本相同,只是由于私心杂念才产生了差异。作为高官厚禄之人,更应承担起拯救人民的责任,通过学习古代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孔子提倡的“求仁”,即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让人们心悦诚服地跟随。
最后一段阐述了“习劳则神钦”的观念。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衣着、饮食和所作所为应当相称,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得到神明的认可。他提倡辛勤劳动,像农民和织女那样终年劳作,以此培养出良好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曾国藩诫子书》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教育期望和对家族未来命运的担忧。这封家书创作于1867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接近尾声的时期。曾国藩在这期间担任两江总督,负责平定太平天国叛乱。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
在信中,曾国藩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学不辍,修身立德,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还提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如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以及自己在战乱中的艰辛经历。这些经历使曾国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的繁荣和子孙的成长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极力推崇“耕读传家”的家风,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