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

标题包含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
赋花必花指喻指,花若堪谀亦堪毁。 转庵赋梅工赋影,祇竟吕刑元是甫。 节逄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 犹之论画先论形,形似丹青谁不使。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 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 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 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及之(1150年-1220年),字深甫,号悟室,浙江天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正廉洁而著称。 许及之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才华横溢。他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赋花":诗人以“赋花”起笔,借咏花之题,实则谈人生哲理和表达个人情感。 2. "花指喻指":此处的"花"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花朵,而是比喻诗人的观点或信仰,“指喻指”表示以此喻彼,用一事物来揭示另一事物的意思。 3. "花若堪谀亦堪毁":意思是如果某些事物被认为值得赞美,也同样可能被认为值得批评。这里表达了许及之对于完美与缺点的辩证看法。 4. "转庵赋梅工赋影":指陆游(号转庵)擅长描绘梅花之神似而非仅仅形似,这句称赞了陆游的艺术成就。 5. "吕刑元是甫":引用《尚书·吕刑》中的“训诰诗”,指出刑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甫"指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吕望,辅佐武王伐纣立国,这里用吕望来形容陆游在诗坛的地位。 6. "节逄五日赋榴花":在特定的节日,如端午节,诗人赋咏榴花。 7. "拟别甘酸亦良苦":这里的"甘酸"代指榴花的甜蜜与苦涩的味道,这句话意味着,即使不能区分出石榴的甘甜与苦涩,这种尝试仍然是值得的。 8. "犹之论画先论形":强调了绘画中造型的重要性,就像评论画作时首先关注其形象一样。 9. "雪里有芭蕉":此为南宋画家郑思肖创作的一幅作品名,画面呈现雪中芭蕉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所感受到的美学矛盾,表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10. "满壁沧溟本非水":借用苏轼的《赤壁赋》意境,暗示画境辽阔无边,正如画中表现的那样,满壁的水并非真实的水,而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技法。 11. "方皋相马群自空":借用唐代韩愈《杂说四·马说》的寓言故事,寓意选拔人才应注重其内在品质和能力,而不仅仅看重外在形式。 12. "梓匠挥斤风即矩":梓匠是中国古代的木匠,他们可以通过挥动斧头来判断风向,意指陆游等人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 13. "续弦何处觅鸾胶":这里涉及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名叫“鸾胶”的药物,据说可以修补断裂的弓弦,比喻寻找修复缺失的方法。 14. "起死底须求凤髓":引用了《庄子·养生主》的故事,表明恢复生机需要借助神奇的力量,这里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15. "榴花可玩不可食":强调欣赏榴花之美却不可以吃它的果实,寓意享受事物的外在美而不触及其实质。 16. "昌歜无甜人自喜":"昌歜"是一种古代的甜味调料,然而它并没有甜味,人们喜欢的是它的名字和外形,这里是诗人提醒人们在品评事物时不应只看表面。 17. "肯将粉泪匹红巾":诗人愿意像杜甫那样,将自己的诗篇比作红色的丝巾,用泪水滴在上面,这里表达了对杜甫诗歌的敬仰之情。 18. "眼高一世坡仙取":诗人以苏轼的自嘲诗句"我虽眼不高世人何足道"自勉,表示自己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19. "花事方殷催结局":"花事"指的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景象,这里诗人感慨春光易逝,时光荏苒,催促人们珍惜时间,完成未尽的事业。 20. "还许殿后吟些子":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但仍愿努力写作的心情,"殿后吟些子"意为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前行。
去完善
赏析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是一首以比喻和象征手法为主的诗歌。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多种哲理和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赋花必花指喻指”,表达了诗歌应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比喻和象征。这种观念与“诗言志”的传统相符,强调诗歌应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然而,诗人认为“花若堪谀亦堪毁”,暗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可能导致诗歌失去真实内涵。 接下来,诗人以转庵的梅花诗和吕刑为例,说明诗歌应该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这暗示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要注重内在含义,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同时,诗人提到“节逄五日赋榴花”,暗示了诗歌创作需要敏锐观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点滴。 在诗歌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他提出“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表明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并非局限于物质世界,而是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展现想象力的自由。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 此外,诗人通过“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表达了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他认为,艺术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但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和独特视角。这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最后,诗人以“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作结,再次强调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独特性。他提倡艺术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他人观点所左右,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及之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尚书省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等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治生涯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许及之正身处江湖之远,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金国南侵,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局势危急。然而,在这个时代,文学和艺术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许多文人墨客抒发爱国情怀,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许及之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也受到了这一时代风尚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