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徐子声采桑

标题包含
次韵徐子声采桑
唤起飞来说晓晴,先生无处问归津。 转头岁月如流水,满眼交游少故人。 槲叶老樵担玉束,菜花飞蝶护香尘。 隔溪绿暗歌声杳,点点青山入梦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唤醒小憩说天色已明,尚未找到回家的路。 回首时光匆匆如水,眼前的知己渐渐稀少。 老樵夫肩挑槲叶与玉束,菜花的飞舞守护著香尘。 对岸绿意盎然歌声渐远,梦幻般的青山映入眼帘。
去完善
释义
1. 唤起飞来说晓晴:这里“说”是古语动词用法,现代汉语中无此用法,意思是“谈论”或“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突然间晴天到来,让人们在早晨的阳光下谈论着晴朗的天气。 2. 先生无处问归津:这里“先生”指方一夔自己,"问归津"即询问回乡的道路。整句话是说,方一夔对于自己该回到何处而感到困惑。 3. 转头岁月如流水:这句诗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水一样流逝。比喻时光匆匆,岁月无情。 4. 满眼交游少故人:这句诗表示诗人观察到曾经的旧友已经很少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5. 槲叶老樵担玉束:描述的是槲树叶制成的柴火被老樵夫挑在担子上,看起来很美,像一束玉。“玉束”在这里指的是白色美丽的柴火。 6. 菜花飞蝶护香尘:这句诗描绘的是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蝴蝶飞舞其间的情景。“护香尘”是指蝴蝶环绕在菜花周围,好像在保护它的香气。 7. 隔溪绿暗歌声杳:描述的是隔着溪流,远处的歌声渐渐消失的情景。“绿暗”可以理解为绿色的树林,这里用来形容诗人所听到的歌声的模糊不清。 8. 点点青山入梦频:表示诗人频繁地梦见那远方的青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致和抒写个人感怀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致观察,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乡野的独特风姿。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唤起飞来说晓晴,先生无处问归津”,写出了早晨的阳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而作者则因眼前的美好景色而产生了无限的思绪。“归津”一词原指回归的道路,这里可能指诗人因美好的景物而感到迷茫,无法找到内心的归宿。 接下来,“转头岁月如流水,满眼交游少故人”这两句,传达了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消逝,表达了其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这句也暗示了随着岁月的流转,昔日的朋友和故人也越来越少。 然后,“槲叶老樵担玉束,菜花飞蝶护香尘”两句,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以 “槲叶” 和“菜花”为代表,展示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同时,“飞蝶护香尘”这一画面,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隔溪绿暗歌声杳,点点青山入梦频”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隔岸的青山绿树掩映之中,传来悠扬的歌声,这景象深深地吸引了诗人。而“入梦频”,更表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场景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次韵徐子声采桑》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诗歌。该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大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这段时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方一夔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朝廷担任要职,参与了政治活动。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战争压力沉重,民生疾苦严重。这些因素都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中期正值金、宋两国对峙时期。此时,北方领土被金占领,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在这种形势下,南宋国内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加大,导致民不聊生。此外,民族矛盾和军事压力也使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这些现实问题都让诗人深感忧虑。 在这种背景下,方一夔通过对采桑女子的描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艰辛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运用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示了采桑女子辛勤劳动的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