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重午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重午二首 其一
画鹢鸣鼍水满湖,千年遗恨渺平芜。 累臣水底沉鱼冢,玉女钗头缀虎符。 双鬓点斑羞绿艾,一樽凝碧怯香蒲。 楚乡旧俗生凄怆,愧杀人间懦丈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画上绘有鹢鸟和鸣叫的鼍龙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千年的遗憾如同一片荒芜之地。 疲惫的大臣在水底埋葬着鱼儿,美丽的女子在发饰上点缀着虎符。 头发花白如斑点的老人以绿草为羞愧,举起一杯美酒望着天空,畏惧那芳香四溢的香蒲。 楚国故乡的传统风俗令人感到悲伤,让我这人间的胆小之人自愧不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重午:即端午节。因该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午”是地支的第五位,故称“重午”。 2. 方一夔:南宋诗人,擅长吟咏时事。 3. 画鹢(yì):指彩船。鹢,水鸟名,用作船的装饰。 4. 鸣鼍(tuó):指鼓声。鼍,鳄鱼的一种,其皮可制成鼓。 5. 水满湖:意指湖面涨水。 6. 千年遗恨:指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距今已千余年。 7. 渺平芜:指平旷的原野广阔无垠。 8. 累臣:有罪而受罚的臣子。这里指屈原。 9. 水底沉鱼冢:意指屈原的墓地。 10. 玉女:指仙女。 11. 钗头缀虎符:意指玉女的首饰上饰有老虎形状的图案。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 12. 绿艾:艾草。古人端午节时有插艾草的习俗,以驱邪祛病。 13. 樽:酒杯。 14. 凝碧:指酒的颜色。 15. 香蒲:菖蒲。古人端午节时有挂菖蒲的习俗,以驱邪祛病。 16. 楚乡旧俗:指湖南、湖北一带的端午节习俗。 17. 凄怆:悲伤。 18. 懦丈夫:懦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午时节的所见所感。开篇以画鹢、鸣鼍形容江水充盈,隐含浓重的节日氛围。“千年遗恨”则暗示屈原投江这一历史事件,展现出时空无垠之感。颔联紧承屈原故事,以累臣水底沉鱼冢与玉女钗头缀虎符表达忠烈之美,但同时对女性的地位表示关注。颈联借绿艾、香蒲展现端午节庆气氛,以及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一句则反思楚乡旧俗的哀伤情绪,使全诗呈现深沉的情绪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午二首 其一》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方一夔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5年,即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在这一年里,方一夔作为南宋文人,目睹了国家疆土的沦丧和政局的动荡。当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被迫南迁,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国土沦陷于金人铁蹄之下,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民众的同情。 此外,方一夔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也是波澜起伏。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学教授、国子监司业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官。此后,他隐居于世,以诗文自娱,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