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重午

标题包含
重午
楚乡节物又今朝,老大催人不肯饶。 岁久菖花初见面,病多艾叶已盈腰。 浪涛何处寻沉魄,菰黍无心逐画桡。 莫到独醒空过了,旗亭风急又相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楚地风俗节日再次来临,岁月催人不停息。 多年不见菖蒲花开,因病艾叶已满腰间。 波浪汹涌何处寻觅屈原英魂,茭白与粽子无意追随龙舟赛。 别因独自清醒而错过美好时光,酒肆风急正在呼唤你。
去完善
释义
1. 楚乡:泛指长江中游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屈原的故乡楚国。 2. 节物:指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活动。 3. 今朝:今日,现在。 4. 老大:年龄较大的;年纪大的。 5. 饶:宽容,宽恕。 6. 菖花:即菖蒲花。民间端午节有挂菖蒲、艾叶的习俗。 7. 艾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香气。端午节常用艾叶作辟邪之用。 8. 腰:腰间,腰际。 9. 浪涛:波浪汹涌。 10. 沉魄:此处借指屈原的灵魂。屈原曾于端午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 11. 菰黍:植物名,俗称茭白,古人用于制作粽子。 12. 画桡:船桨的美称。此处指划船。 13. 莫到:不要等到。 14. 独醒:清醒的孤独者。这里可能暗含屈原的自喻。 15. 旗亭:古代酒店悬挂市招旗的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重午》,为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重午”是指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诗歌通过描述节日的气氛和作者自己的心情,表达出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中,诗人提到“楚乡节物又今朝”,意味着端午佳节又到了,而“老大催人不肯饶”则表达了时光匆匆、人生无常的无奈。诗人以“老大”自嘲,形象地描绘了岁月催人老的景象。 颔联中,诗人通过“岁久菖花初见面,病多艾叶已盈腰”来展现端午时节的景象。菖蒲是一种具有祛邪避疫的植物,这里用“初见”来形容,暗示着多年未见;“病多艾叶已盈腰”则是指诗人多病缠身,但依然坚持与病魔抗争。 颈联中,诗人借“浪涛何处寻沉魄,菰黍无心逐画桡”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在这里,诗人把屈原比作沉入江底的灵魂,寄托了对他的哀思。而“菰黍无心逐画桡”则是说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并没有关注那些随波逐流的画桡,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精神的遗忘。 尾联中,诗人写道:“莫到独醒空过了,旗亭风急又相招。”这里,诗人引用屈原的名句“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世人不理解自己的孤独。但他又认为,不要因为孤独就放弃清醒,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真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午》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描绘端午节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即宋理宗淳祐六年。在这一年里,方一夔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对诗歌的热爱之心。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希望以文传世。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战乱之中,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一夔也不例外,他在这首《重午》诗中,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团圆的期盼以及对祖国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