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天台禅鉴

标题包含
赠天台禅鉴
逸兴东西自难卜,快可追风白花足。 巾飘飘,蓑蔌蔌。 每引三杯通道瓢,即陈一阕离尘曲。 独忘怀,人注目。 恐是秦渔来混俗,落花流水难拘束。 几度桃花春又复,戏玩人生荣与辱。 石火光中寄此生,故山休问归迟速。 东秦别后无行踪,忽见回辕自西蜀。 二十光阴一转头,新白已能班旧绿。 偶怀起灭寒生粟,盖亦超然坐观独。 便望云山归去来,无生之师在岩谷。 由禅而入从真修,休效诸山编语录。 如来藏里磨尼珠,走上玉炉光断续。 螺髻明,鹊巢惊。 向死生中脱死生,象罔得之方始灵。 扫除物我双何有,怀抱乾坤一混成。 十三位上窥忧喜,正法眼开无处避。 是时人道真仙子,方尚图中旧行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飘逸的心情随东西,畅快如追风踏雪。 帽子飘扬,雨衣沙沙。 每次举杯畅饮,立刻献唱一曲脱离红尘。 独自忘怀,引人瞩目。 恐怕是秦渔混入凡尘,花落水流难以约束。 几度春天桃花盛开,游戏人间荣辱。 在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寄居,故乡莫问归期。 东秦告别后再无踪迹,突然见到车辕向西蜀。 二十年时间一回头,新的已经能替代旧的。 偶然兴起生出寒意,大概也是超脱独自观照。 遥望云山欲归,无生之师在岩谷等候。 通过禅定进入真实修行,勿需效仿诸山编纂佛语。 在如来藏内磨砺智慧,踏上玉炉光芒闪烁。 发髻明亮,喜鹊受惊。 在生死之间超越生死,形象模糊方能显露灵性。 扫除物我二者皆有,怀抱天地一片混沌。 在第十三阶观察喜怒哀乐,正法眼开无法逃避。 此时人们认为真是仙子,正在图谱中找到过去的行为和习惯。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地名,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2. 禅鉴:指天台宗的禅师们。 3.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趣。 4. 东秦:中国古代地域名,泛指东方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黄裳所在的地区。 5. 西蜀:地名,位于中国四川省一带,这里可能是指天台禅鉴所在的地方。 6. 无生:佛教术语,指的是没有生死轮回的状态。 7. 尼珠:佛教术语,指的是佛家舍利。 8. 玉炉:古代炼丹炉的美称。 9. 螺髻:形容山峰的形状如同盘起的发髻。 10. 鹊巢:比喻暂时居住的地方。 11. 象罔:佛教术语,指的是无心无为的状态。 12. 双何有:指物我两忘的境界。 13. 乾坤:天地。 14. 混成:道家术语,指天地未分时的状态。 15. 十三位:佛教术语,指菩萨修行的十地加上住、行、向三位。 16. 正法眼开:佛教术语,指领悟佛法真谛。 17. 是时:这个时候。 18. 人道:认为……是人。 19. 真仙子:对得道高僧的尊称。 20. 方尚:正在流行。 21. 图中旧行止:画中的古人在行事。
去完善
赏析
《赠天台禅鉴》是南宋诗人黄裳的一首古体诗,全诗情感激昂、语词华丽,描绘了诗人崇尚佛禅的出世情怀。诗中将禅道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抒发世事如梦、人生无常的哲理感慨,同时又表达了诗人遁世归隐的心愿和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心境。 首联“逸兴东西自难卜,快可追风白花足”描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人生历程以及追求精神愉悦的过程。诗人在人生中如风吹白云,随风逐流,四处飘荡,他的心境如花,适应万物生长,体悟生活的真谛。 颔联至颈联则描绘了诗人的豪放性格和及时行乐的处世态度。他在诗歌中尽情挥洒自己的豪情壮志,借酒消愁,即兴赋曲。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诗人显得从容不迫,与世无争,表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风貌。 诗人把自身经历比作秦渔、落花的形象,寓意自己犹如繁华世界中的一名过客,世俗红尘难以束缚他逍遥自在的心性。即使面对人生如戏、荣辱无常的现实境遇,他也能做到处之泰然,将短暂的生命投入到高洁脱俗的追求之中。 接下来的“东秦别后无行踪,忽见回辕自西蜀”至“新白已能班旧绿”,诗人通过叙写自己曾游历四方的事迹,展现出其洒脱不羁、心系山水的才情。他一生奔波,见证了时光荏苒,容颜易老的事实,从而更加坚定了挣脱世俗樊笼,走向归隐之路的决心。 随后诗人以“便望云山归去来,无生之师在岩谷”两句,表达了自己向往云山林泉的恬淡生活,追求本真自我的精神归宿。他希望能够融入佛禅的世界,摒弃虚妄之言,潜心修身养性,领悟人生的无上智慧。 末联“扫除物我双何有,怀抱乾坤一混成”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人的核心观念。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讨论物我两忘的观念,表达对宇宙天地浑然一体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皆由法而起,遵循因果规律,唯有超脱物欲纷扰,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天台禅鉴》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黄裳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北宋中期(1040-1100年),此时正是黄裳在官场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曾担任尚书郎、国子监博士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黄裳的人生际遇较为丰富。他既是文人士大夫,又身处庙堂之高,对政治、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官场上积极履职,推动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此外,黄裳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对佛教教义和禅宗教派有着深入的研究。这首诗正是他在与天台禅僧交流佛学心得时所创作的。 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佛、道两家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深厚的教义底蕴和独特的修行方法受到了士人的推崇。黄裳在这首诗中对天台宗的赞美,既体现了他对佛教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