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萧关怀古
驱马击长劒,行役至萧关。
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
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
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马舞动长剑,行进在前往萧关的路上。
在无垠的五原之上,永远眺望关河的前方。
北方的敌人有三十万人,这些人常常手持弓箭严阵以待。
秦朝的城市延伸至整个宇宙,汉朝的皇帝治理着各处的疆土。
警报声不断响起,军事文书日夜传递。
五支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三种策略也无法保全全局。
广阔的沙漠绵延万里,一片荒凉无人烟。
孤独的城市位于茫茫瀚海,落日照耀着祁连山。
悲伤啊,这苦寒的天气,怀念啊,那哀伤的诗篇。
更令人悲痛的是,秦楼的月亮,每夜都照亮胡人的天际。
去完善
释义
1. 萧关:位于宁夏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
2. 五原:指内蒙古包头市的五原县。
3. 北虏:北方的敌人,这里指匈奴。
4. 秦城:指长安,古代秦国都城。
5. 汉帝:指汉朝皇帝。
6. 刁斗:古代夜间报时用具。
7. 羽书:紧急军事文书。
8. 五军:汉代五营兵制,这里泛指军队。
9. 三策:三种策略,这里指制定作战计划。
10. 大漠:广阔的沙漠。
11. 瀚海:指内蒙古高原大沙漠。
12. 祁连:指祁连山脉,位于甘肃与青海交界处。
13. 式微篇:《诗经·邶风·式微》,描绘了战乱中百姓生活困苦的景象。
14. 秦楼月:指长安城的月色。
15. 胡天:指北方游牧民族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关景象、抒发忧国情怀的诗歌。诗人以“击长剑”开篇,展现了自己英勇报国的精神风貌。诗人在萧关,纵目五原,凭吊秦汉雄风,感叹现实边疆防务的紧张。在表现荒凉的大漠风光和孤独守卫的城市时,他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事物如“刁斗”、“羽书”等,表达了自己对边境安宁的关切之情。同时,还借秦楼之月,表明自己一片忠贞爱国之心。整首诗情感深沉,风格豪放,既流露出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又充满了忧虑现实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萧关怀古》是唐朝诗人陶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陶翰正担任监察御史。在这段时间里,他因忠诚正直而受到朝廷的器重,但也因刚直不阿而遭人陷害,一生沉浮不定。
在天宝年间,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唐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朝政腐败,边境战乱不断。在这种背景下,陶翰作为一个有识之士,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的诗作往往寓含着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对现实的关切。
在《出萧关怀古》中,陶翰以萧关为切入点,回顾了古代关隘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他以苍凉的笔触描绘了萧关的风貌,以及对战争、英雄和历史的思考。这些思绪既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揭示了他对时代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