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潮至渔浦作
舣棹乘早潮,潮来如风雨。樟台忽已隐,界峰莫及睹。
崩腾心为失,浩荡目无主。豗cI浪始闻,漾漾入鱼浦。
云景共澄霁,江山相吞吐。伟哉造化工,此事从终古。
流沫诚足诫,商歌调易若。颇因忠信全,客心犹栩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停船趁着早上的潮水,潮水汹涌而来如同风雨交加。樟台的景色忽然间被遮挡住,远处的山峰无法看见。
波涛汹涌让人内心失去方向,目光所及之处一片茫茫。开始听到浪花拍岸的声音,水波荡漾进入鱼浦。
云雾和山水的景象共同展现澄清和晴朗,江河和青山相互衬托。大自然的力量真是伟大,这种情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
水流下的泡沫令人警惕,如同悲凉的商音之歌容易使人改变心境。多亏了忠诚和信用得以保全,旅客的心情依然生动活泼。
去完善
释义
樟台:古代浙江绍兴的景观之一,樟亭观潮处。
界峰:位于浙江省江山市的一处山峰,因其位置特殊而被认为是浙赣两省的分界线。
颠ci:同“洄”,水流回旋的样子。
商歌:古代乐府的一种曲调名,多用以表达失意者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陶翰的这首《乘潮至渔浦作》描绘了江面波涛汹涌的景象和作者乘船时的感受。"舣棹乘早潮,潮来如风雨。"形象地传达了浪潮冲击的感觉,将读者带入诗中的情境。接下来的诗句,“樟台忽已隐,界峰莫及睹。”描述了江面上瞬间变化的景观,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崩腾心为失,浩荡目无主。”抒发了作者面对大浪潮涌、变化无常的自然景象时内心的震撼与无措。
在度过难关之后,作者在诗中传达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云景共澄霁,江山相吞吐。”展现了天地间的壮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同时,他也在思考着生命的真谛:“伟哉造化工,此事从终古。”流露出对永恒的生命奥秘的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通过对“流沫诚足诫”这一现象的观察,表达了人们应该警惕和谨慎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客居在外却仍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整首诗通过陶翰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他在乘船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波动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乘潮至渔浦作》是唐朝诗人陶翰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正值唐代盛世,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多样,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陶翰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因文采出众而受到朝廷的赏识,曾任礼部郎中等官职。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得志,曾多次遭到贬谪。在人生的旅途中,他曾多次乘船游历江南水乡,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渔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