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行船

标题包含
夜行船
十顷疏梅开半就。 折芳条、嫩香沾袖。 今度何郎,尊前疑怪,花共那人俱瘦。 恻恻轻寒吹散酒。 高城近、怕听更漏。 可惜溪桥,月明风露,长是在人归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一止(1078年-1160年),字行简,号苕溪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刘一止在北宋末年考中进士,历任地方官吏。宋徽宗宣和年间,他因直言敢谏被贬谪。靖康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十顷梅花渐次盛开。折下柔嫩的花枝,香气沾满衣袖。这次相见,像是看到过去的恋人,花儿都消瘦了许多。 轻微的寒冷驱散了我杯中的美酒。城市不远,却无法忍受那更漏之声。可惜那座溪桥,月光洒落,风露挂满枝头,总是人走后才显露出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顷疏梅开半就:描述十亩梅花初开的景色。 2. 折芳条、嫩香沾袖:指采摘梅花的枝条,香气沾染在衣袖上。 3. 今度何郎,尊前疑怪,花共那人俱瘦:何郎指的是古代美男子,这里以何郎代指梅花,意指梅花如同美女般娇羞;尊为古代酒杯的别称,这句意思是梅花像人一样消瘦。 4. 恻恻轻寒吹散酒:描述寒冷的风将酒气吹散。 5. 高城近、怕听更漏:高城指城市,更漏是古代夜间报时工具。这句表示害怕听到城市的钟声,暗示夜深了。 6. 可惜溪桥,月明风露,长是在人归后:形容溪桥上的月光和风露令人惋惜,因为它们总是在人们离开后依旧存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独具一格。“十顷疏梅”意味着宽阔的空间和繁茂的植物,营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而“开半就”则暗示了梅花含苞待放的时刻,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喜悦。随后,作者以“折芳条、嫩香沾袖”描述了梅花之清香与美好,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 接下来的句子“今度何郎,尊前疑怪,花共那人俱瘦”则从人的视角展开,描绘出梅花与人相互映照的画面。这里的“何郎”指的是古代的美男子,表达了人与梅花的相似之处——皆具有清雅之美。同时,“花共那人俱瘦”又展现了梅花娇弱的形象,令人心生怜爱。 紧接着的“恻恻轻寒吹散酒,高城近、怕听更漏”则表现了作者在寒冷夜晚的心境,婉约而寂寥。最后三句“可惜溪桥,月明风露,长是在人归后”则为读者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月色如水,风轻露浓,但在诗人眼中,这份美丽却因无人共赏而显得孤独与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行船》是宋代词人刘一止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此时正值北宋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歌赋受到广泛喜爱。刘一止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他的词风婉约细腻,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 在这个时期,刘一止正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但还在努力追求更高的地位。他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突破。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刘一止在多次尝试后仍未如愿。这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词时,流露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宽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这种环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刘一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夜行船》一词表达了他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