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心迹

标题包含
心迹
心迹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 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灵纯净无杂念,不受世俗烦恼干扰; 让人怜爱这片浮云的情性,将它赋予给自由自在的人。
去完善
释义
《心迹》:该诗选自南宋诗人姜特立所著的《心与迹》。这首诗歌描绘了一种心灵清净、超脱世俗的生活境界。 注释: 1. 心迹:这里指心灵的状态或心境。 2. 清虚:清静、纯洁,不受外界干扰。 3. 绝点尘:表示摆脱了一切世俗纷扰,心灵纯净无垢。 4. 俗虑:世俗的烦恼。 5. 得相亲:能够得到心灵的亲近和宁静。 6. 可怜:可惜。 7. 一片浮云性:以飘浮的云彩比喻人生的无常。 8. 付与:交给、赋予。 9. 逍遥自在人:指那些能够过上无忧无虑生活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姜特立内心的澄净与宁静。首句“心迹清虚绝点尘”中,“清虚”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干净透亮,没有一丝尘埃;而“心迹”则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隔阂,展现出他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追求。接下来的一句“更无俗虑得相亲”则是进一步强调这种心境的宁静,使诗人能够远离世俗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在诗歌的后两句“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中,诗人以“浮云”为象征,表达了自己渴望像浮云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通过将这种情感赋予给“逍遥自在人”,诗人展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越。整首诗如同一幅水墨画,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让人感受到心灵深处的宁静与自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心迹》是南宋诗人姜特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其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战乱频繁,百姓疾苦,诗人姜特立也身处其中。他曾担任过南宋宫廷的官员,因直言不讳被罢免,后寓居乡里。在这段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苦难,对时事多有感慨。因此,他在《心迹》中写道:“行年三十外,白发几茎生?所愧读书早,而无一事成。”反映了他对生活多艰的忧虑和对自身未尽其才的无奈。 此外,姜特立生活的时代正值宋元交替之际,金兵入侵,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岌岌可危。这种社会现状使得诗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难。因此,他在诗中发出了“但使身无病,心即如稿木”的心声,希望身心安宁,不为人世的纷扰所困扰。 综上所述,《心迹》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姜特立在面对南宋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挫折时,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心灵的自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