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七首 其八
大智圆明,体无向背。
凝然湛寂,弥满太虚。
覆盖乾坤,常光独露。
削踪灭迹,离相绝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大智:佛家语,指菩萨的智慧。
2. 圆明:圆满明净。
3. 体:这里指佛性或真如之体。
4. 无向背:没有固定的趋向或背逆。
5. 凝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6. 湛寂:深沉宁静。
7. 弥满:充满、弥漫。
8. 太虚:天空。
9. 覆盖:遮蔽。
10. 乾坤:天地。
11. 常光:恒常的光芒。
12. 独露:独自显露出来。
13. 削踪灭迹:隐藏踪迹,避免声张。
14. 离相:佛教术语,意为摒弃一切分别、执着的观念。
15. 绝名:断绝一切名称、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释绍隆所作的《偈二十七首·其八》。在诗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佛教的词汇和意境来描述他的佛性修行。其中,“大智圆明”意味着智慧通达、光辉明亮;“体无向背”是指没有任何特定方向或目的;“凝然湛寂”描述了佛教所说的寂静境界;“弥满太虚”则指这种境界充满整个宇宙;“覆盖乾坤”意指这种境界无所不在;“常光独露”表示佛陀的智慧光芒始终显露于世间;“削踪灭迹”代表消除世俗痕迹,走向出世之路;“离相绝名”则是说摆脱一切世俗观念与名号。整首诗通过抽象的描绘传达了释绍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深切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十七首 其八》是宋朝禅宗大师释绍隆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56年至1014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初期。
在这个时期,释绍隆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年轻时曾参军入伍,后出家为僧,潜心研习禅宗佛法。他在禅宗修行上颇有建树,被誉为“宗门巨匠”,深受广大信众敬仰。释绍隆在担任龙兴寺住持期间,对禅法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时期的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禅宗强调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首诗中,释绍隆表达了他的禅宗感悟和对人生真理的探索。他以自然景象为喻,描述了禅宗修行中的顿悟境界,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北宋初期时代背景下,通过禅宗修行所达到的心灵境界和人生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