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静寄斋观文忠公墨迹

标题包含
静寄斋观文忠公墨迹
董何呼我颠倒裳,杖藜阶西过王郎。 郎君好事初举觞,平头奴子舁两囊。 开视文书浩抢攘,其间穅秕烦播飏。 忽惊墨妙筵有光,问谁所书曰欧阳。 而我盥水方取将,览之三过神色扬。 反嗟从来见未尝,字体遒媚笔意刚。 公为文章轧子长,立朝义气凛秋霜。 借如春蚓萦行行,亦当珍之十袭藏。 况工字画乃如此,银钩金绳粲茧纸。 公尝临池墨池水,尚言如船逆风使。 后来谁评新丽体,出公一头子苏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谢薖,字子发,号空同先生,南宋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谢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 2. 科举及第:在南宋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董何呼唤我重整衣衫,拄着拐杖沿台阶西行拜访王郎。 郎君热诚好客率先举杯,手下平头奴仆搬来两个包裹。 打开来看,文件堆积如山,其中有些琐碎事务需要处理。 突然间发现了书法艺术的瑰宝,询问是何人所写,答曰是欧阳先生。 我刚准备洗手取水的时候,看了三遍作品精神焕发。 感叹至今才见到这般佳作,字体劲道优美,笔画坚定有力。 您的文章可以和子长相提并论,在朝廷上的正义之气如同秋天的霜露。 这作品就像那春天的蚯蚓游走在路上,也值得珍视并收藏起来。 更何况您在这画作上的功夫如此精湛,线条流畅如银钩,金色绳子璀璨如画纸。 您曾经多次面对水池研墨,还说过那感觉像是逆水行舟。 后来有谁评价新的文学风格,那是公子和苏轼的传承。
去完善
释义
1. 颠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忙的样子。 2. 杖藜:扶杖而行。 3. 董何:董指董道,曾任监察御史;何指何郎,何郎石经郎,皆指代欧阳修。 4. 文忠公:欧阳修谥号文忠。 5. 墨迹:书法真迹。 6. 举觞:举起酒杯敬酒。 7. 平头奴子:身份低下的仆人。 8. 舁两囊:抬两个袋子。 9. 搶攘:繁杂纷乱。 10. 穅秕:即糠粃,比喻微小的东西。 11. 播颺:传播宣扬。 12. 墨妙:墨宝的妙处。 13. 盥水:洗手的水。 14. 三过:多次浏览。 15. 神色扬:神情振奋。 16. 借如:比如。 17. 春蚓:春天蚯蚓出土爬行的景象,比喻书法笔画婉转流畅。 18. 十袭藏:层层包裹珍藏。 19. 银钩金绳:形容书法艺术精美。 20. 粲:鲜明。 21. 茧纸:蚕茧制成的纸张。 22. 墨池水:指墨汁。 23. 逆风使:逆着风推动船只前进,比喻艰难做事。 24. 新丽体:新的华丽文体。 25. 子苏子:苏轼的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欧阳修书法的诗,诗人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书法的欣赏,表达了对欧阳修其人其文的敬仰之情。 首联写作者与友人一同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颠倒裳”形象地描绘了发现书法作品的惊喜心情,而“杖藜阶西过王郎”则表现了一同欣赏的情景。 颔联描述了展开书法卷轴时的感觉,宛如一场盛宴。书法的内容繁多,其中有“穅粃”般的杂质,也有引人入胜的作品。 颈联笔墨交汇间,光采照人,原来是欧阳修的手笔。欧公的字“字体遒媚,笔意刚”,表现出深厚的书法造诣。此处同时暗示了欧阳修人品高尚,与他为官正直的传闻相得益彰。 苏轼曾比喻欧阳修的文章犹如蚯蚓在地上盘绕而行,行行之中自有其美。这里通过苏轼的评价,进一步强调了对欧阳修书法艺术的珍视。 最后两联,更详细地描写了欧阳修书法的艺术魅力:书法优美如同银钩金绳在茧纸上灿烂生辉,更是善于把握笔画轻重、疏密。而欧阳修还曾在墨池中苦修书法,甚至说过书法如逆水行舟般艰难。后人对欧阳修书法的评价,就如子瞻(苏轼)之于子固(欧阳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静寄斋观文忠公墨迹》是北宋诗人谢薖所作。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05年(宋徽宗时期)。在这一年里,谢薖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特别是他挚爱的母亲的离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更加深沉内敛。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虽然此时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等原因,民间疾苦日益严重,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纷纷将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的民生问题,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来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谢薖在此背景下,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在诗中,他以“静寄斋”为引子,表达了对逝去母亲的怀念之情;又以“文忠公墨迹”为主题,表达了对那些关心民生、勇敢发声的文人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