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明十题其八·三层瀑

标题包含
四明十题其八·三层瀑
出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隆隆声如同寒冰般清冽。瀑布再次跌落至山腰,第三次落到山脚。想把这水引入山林烹茶,僧人便在房间里安置了剖开的竹子做管道。
去完善
释义
出头出飞瀑:这四明山的三层瀑,源头来自山顶,如瀑布般奔流而下。 落落鸣寒玉:流水撞击石头发出泠泠之声,如同寒冰敲击的声音。 再落至山腰:水流继续跌落至山腰处。 三落至山足:瀑布最后跌落至山脚处。 欲引煮春山:想引取山泉来煮茶。 僧房架刳竹:在僧人居住的僧房里,以竹子作为搭建的支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三层瀑》描绘了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人以“出头出飞瀑”开篇,形象地表现了瀑布从山顶汹涌而出的磅礴气势。接下来的“落落鸣寒玉”则通过比喻手法,将瀑布的声音比作寒冷季节里敲击玉石的声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寒风中,感受到了瀑布的激荡与寒冷。 接着的“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则是通过对瀑布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脚的过程进行描绘,使得瀑布的形象更加具体和立体。同时,这也暗示了瀑布不断下降、力量逐渐减弱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律动。 最后两句“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则是诗人在观察瀑布后的想象:如果能引来这瀑布之水,用以煮沸春天的山色,那该有多美;而山中的僧房也以刳竹为架,正好利用瀑布的水源。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也展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禅意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明十题其八·三层瀑》是唐代高僧释昙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四明山中的三层瀑布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昙颖正处于唐代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教的熏陶。释昙颖作为一位高僧,他游历四方,广结善缘,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四明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旅游胜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杜甫的《四明山水诗》等。释昙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描绘三层瀑景观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