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山人黎君宝
白云深处鬰孤台,一卷青囊一酒杯。
天在掌中旋日月,龙从足下起风雷。
自知有分三公贵,未必何时万乘来。
经过铃冈肯相访,柴门认取竹新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白云深处,有一座孤独的石台,那里有一卷竹简和一杯清酒。仰望天空,手中的卷轴仿佛能旋转日月;脚边的青龙腾空而起,激起了无尽的风云雷霆。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达到三公之位,但何时能得到皇帝的认可仍是个未知数。当有一天,经过了这座石台,记得来探访我,那时我会为你指引那扇新近种植竹林的小木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人黎君宝:本诗主人公,山人是对隐士的尊称,黎君宝是其姓名。
2. 白云深处:形容山中景色优美,距离尘世较远。
3. 鬰孤台:一种建筑名称,造型独特。
4. 一卷青囊:形容山人携带的书籍,青囊是中国古代医书的一种装帧形式。
5.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最高官员,指太师、太傅、太保。
6. 万乘:皇帝。
7. 铃冈:地名。
8. 柴门:用树枝或木棍做成的简陋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赠山人黎君宝》中,诗人通过对山中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白云深处欝孤台”,这句诗以白云、孤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尘世的山林之中。
“一卷青囊一酒杯”,这一句则表现了隐士的生活:他们以医术济世,但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愉悦,手中的一卷青囊和一杯酒便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满足。
“天在掌中旋日月,龙从足下起风雷”,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隐士强大的力量和超凡的智慧。他们掌控着自然界的奥秘,举手之间便能改变乾坤。
“自知有分三公贵,未必何时万乘来”,这句话表达了隐士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态度。他们知道自己的才华足以位列三公,却并不期待帝王的青睐。
最后两句“经过铃冈肯相访,柴门认取竹新栽”,意味着如果有人愿意探访这位隐士,只要找到那扇柴门和新栽的竹子,就能找到他。这既是对友人的邀请,也是对世人寻找心灵寄托的指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山人黎君宝》是明代诗人傅大询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在当时的背景下,明朝刚建立不久,国家正逐步从战乱走向和平稳定。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许多士人失去了科举入仕的机会,有些人选择退隐山林,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傅大询本人曾参加过元朝的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目睹了元末明初的战乱,感慨万千。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山人的敬意。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虽有志于朝廷,却因时局所迫而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