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田老馈山茶用东坡先生韵奉寄
前时著脚清净坊,山童殷勤进山茗。
半杯春云满晴空,午困瞢腾顿能醒。
山深有鸟声清圆,俗名捣药颇堪听。
从来不起市朝想,定亦久知存所性。
何如捣茶伴老衲,疾病去尽竟归正。
数株寒菊带秋清,一篆香烟留日永。
顾我服官走芳尘,心虽超悟力未猛。
气猿意马难同防,未免稍纵肆顽犷。
人言茶味怕齿知,日渐月渍遣胃冷。
不然除腻立奇勋,气象森严费忠鲠。
建溪早芽细如针,来春喊声徧山岭。
铜模新制号凤团,绛纱斜纫护龙餠。
竹窗拂拭金石坚,碾破霏霏光炯炯。
旧曾识此今罕见,山茗一旗生舜井。
冠裳不加貌自若,厥包断不请侥幸。
须知老衲定中人,任柳生肘木生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段时间来到这个宁静的地方,有孩子热情地给我泡了山茶。半杯茶叶让天空充满春意,午后的困倦顿时消散。深山里传来清晰圆润的鸟鸣,听起来就像民间说的捣药一样动听。我从未想过市场的事,也知道这个环境适合我的天性。如果能和老和尚一起泡茶,消除疾病,回归正道,多好。几株菊花带来秋天的清爽,一缕香薰让人感觉到时间永恒。
我现在是公职人员,走在满是芬芳的路上,虽然心灵已经超越领悟,但力量还不够强大。意念中的猴子和马难以控制,难免有时放纵和粗鲁。有人说喝茶会让牙齿敏感,长期饮用会让胃部变冷。但是,喝茶也有除油腻的好处,需要耐心和忠诚。建溪的早茶像针一样细小,来年春季的声音响彻山间。新的茶具叫凤团,绛纱用来保护龙饼。用竹子制作的窗户擦拭着金石般的光亮,碾压出的茶粉像光芒一样闪耀。过去我见过这样的场景,现在很少见了。山中茶饮的香气从这里升起,它们不需要装扮,天生自然。要知道,老和尚是洞察一切的人,他不会因为柳树生长在胳膊上、木头生长在颈子上而感到困扰。
去完善
释义
1. 象田老:形容山野之间的修道者,此处指的是道行高深的隐士。
2. 洁净坊:指清静的地方。
3. 山童:山区的孩童,这里可能是指寺院的弟子或仆役。
4. 进山茗:进入山中取茶叶。
5. 春云:春天的云彩,这里借指茶水。
6. 瞢腾:迷糊,模糊不清。
7. 山深:山的深处。
8. 捣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治病的方法,这里用来形容鸟声的美妙。
9. 市朝想:对世俗功利的追求。
10. 所性:本性,天性。
11. 老衲:年老的僧人。
12. 疾病去尽:生病痊愈。
13. 寒菊:菊花的一种,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14. 凤团:古代一种名贵的茶叶。
15. 绛纱:红色的纱巾,这里用来包裹茶叶。
16. 龙餠:古代的饼状茶。
17. 金石坚:像金石一样坚硬,这里形容竹子坚韧。
18. 霏霏:雨雪纷纷的样子。
19. 舜井:传说中舜帝居住过的地方。
20. 冠裳:官服,这里指官场。
21. 侥幸:偶然得到好处,这里指请求施舍。
22. 中人:中等的人,普通人。
23. 任柳生肘木生瘿:任凭柳树生长在自己的肘部,木头生长在自己的颈部。这里是形容象田老生活的随性自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象田老馈山茶用东坡先生韵奉寄》张侃以“山茗”为主题,描绘了品茶、山林景色以及作者的心境。首联描述在山中品茗,使人在春云中醒来;颔联描写了深山中的鸟声,像在捣药一般动听;颈联说,山中人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十分恬静。后面三联则转写作者本人的情况:虽然内心向往那样的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受到种种困扰,无法做到真正的清静。结尾四句则再次强调“山茗”的品质和作者的赞赏之情。
诗人以借景抒情的方式,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于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大多经历了北宋末年和南渡之后的沧桑变化,体验到了国破山河的沉痛,但又保持了传统文人清高不屈的风骨。诗人张侃,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宋年间,张侃身处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社会环境。他在仕途中受到排挤和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相反,他独善其身,寄情山水,用笔墨抒发自己的感慨。
象田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土地制度,老馈山茶则是当地特产的茶。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诗人对乡土的深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珍爱。而苏东坡的诗歌韵味,又为张侃提供了丰厚的文学滋养,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