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申公挽歌词
家世从来耸具瞻,平生僚友惮方严。
挂闲麈尾清谈罕,傅尽龙髭老病添。
共惜一朝埋玉树,正当双日下珠帘。
自惭曾借风雷便,初与鱼龙出滞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世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平生的同事们都很敬畏我的严格。
闲暇时很少提起清谈,但一旦谈起便会让人感叹良多。随着年岁增长,疾病增多,黑发逐渐变白。
一同痛惜那如同玉树般的英才溘然长逝,正逢清明节扫墓之时。我惭愧于曾经借助风雷之便利,初次和鱼龙一样摆脱困境。
去完善
释义
1. 家世从来耸具瞻:此句指吕申公家族地位显赫,受人敬仰。其中"耸具瞻"表示在众人眼中引人注目。
2. 平生僚友惮方严:这句话形容吕申公一生为官严肃认真,让同僚们敬畏。其中"僚友"指同事和朋友,"惮"表示敬畏,"方严"意为严肃。
3. 挂闲麈尾清谈罕:这句话描述了吕申公虽然职位闲暇但不爱闲聊,更乐于讨论学术问题。其中"麈尾"是一种扇子,常常被文人墨客用作清谈时的道具,"清谈"在这里指高雅的学术辩论。
4. 傅尽龙髭老病添:这句描绘了吕申公虽已年迈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其中"傅尽龙髭"形容他的胡须都变白了,"老病添"则指他的身体和精神逐渐衰弱。
5. 共惜一朝埋玉树:这句话表达作者对于吕申公突然去世的痛惜之情。其中"玉树"象征美才佳士,此处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吕申公的才华横溢。
6. 正当双日下珠帘:这句话通过描写皇宫的景象,表现了吕申公地位的高贵以及他生前的荣宠。其中"双日"寓意皇权,"珠帘"常用于皇室宫殿以显示富丽堂皇。
7. 自惭曾借风雷便:这句话表明作者曾经受到吕申公的提携帮助,从而进入官场。其中"风雷便"暗含吕申公慧眼识英才,提拔有用之人的意思。
8. 初与鱼龙出滞淹:此句意味着在吕申公的提拔之下,作者最终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其中"鱼龙"是指文人士子,"滞淹"形容有才之士未能得到重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歌是为悼念吕申公而作,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痛悼之情。诗的开头“家世从来耸具瞻”,点明了吕申公家族地位显赫,受人尊敬;接着的“平生僚友惮方严”则描述了他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律己、严谨待人的形象。接下来的两句“挂闲麈尾清谈罕,傅尽龙髭老病添”描绘了吕申公晚年虽病魔缠身,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诲。
随后,“共惜一朝埋玉树,正当双日下珠帘”则以玉树被埋和珠帘降下为喻,暗示吕申公突然离世的事实,表达了对他的哀悼之情。结尾两句“自惭曾借风雷便,初与鱼龙出滞淹”则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曾受到吕申公提携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离世感到惋惜的心情。整首诗情感深沉,结构紧凑,充分展示了陆佃作为文学家的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吕申公挽歌词》是宋代诗人陆佃为吕申公所作的悼亡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神宗时期(1067-1085年),此时陆佃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时期,他曾任尚书郎、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是朝廷的重臣。
在这一时期,宋神宗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新法,旨在改革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实现国家的富强。然而,这一时期的朝政复杂,党派纷争激烈,尤其在王安石的变法派和司马光的保守派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陆佃作为王安石的亲信,积极参与了变法活动,但同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排斥和攻击。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陆佃写下了这首悼念吕申公的诗。吕申公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多年,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治国才能。吕申公去世时,陆佃深感痛惜,于是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吕申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