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
宗周削弱列侯强,僭拟谁知有陛堂。
独有武灵知大节,称君已足不称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宗周势力逐渐减弱之时,诸侯们开始强大起来,他们模仿并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朝廷。然而,只有武灵王洞悉了大局,他懂得满足于当君主而不是称王称霸。
去完善
释义
《赵武灵王》注释:
1. 宗周:这里指代周王室。
2. 削弱:势力减弱。
3. 列侯:古代诸侯的封号。
4. 僭拟:越级仿效。
5. 陛堂:帝王宫殿。
6. 武灵:即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
7. 大节:高尚的节操。
8. 称君:称为君主。
9. 足:足够。
10. 不称王:不追求皇帝的称号。
去完善
赏析
《赵武灵王》: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赞扬了他的明智之举。在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诸侯争霸的情况下,武灵王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主张“称君已足不称王”的君主之道,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胡服射马,英豪往往出戎行。
五胡乱晋成南北,草木同悲泪满川。
这首诗是元朝诗人徐钧在公元1271年左右创作的。当时正值蒙古帝国对南宋的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在这个背景下,徐钧以赵武灵王的事迹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赵武灵王》诗。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著名君主,他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强大,勇敢地采取了胡服骑射的政策,使赵国实力大增。这一历史事迹成为了徐钧创作的素材。
诗中提到的“五胡乱晋成南北”是指东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土地被游牧民族占领,南北分裂,战乱频发。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人们更加怀念赵武灵王时期的英勇与繁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