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
丁巳孟秋春戊午,不雨三时嗟旱苦。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县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著,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丁巳年孟秋月的一个春天,戊午时节,三个季度没有下雨,导致干旱严重。无论是低洼的田地还是高起的田埂都满是黄色的尘土,优良的种子也无法种植下去。富裕家庭用铁锁锁住粮仓,而百姓们腹中饥饿,眼泪如雨般落下。如果再晚十天,那一切就将变得无法控制,生活将会如豺狼虎豹般艰难。官员只是形式性地向上天祈祷,却对饥饿的呼声充耳不闻。山中的道士也难以入睡,他用魔法驱赶乌云,让闪电驱散阴霾。天空突然间倾泻下大雨,就像骏马奔腾,一日的雨水覆盖了整个大地。一夜之间,红色的土地变得一片青色,农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预感到未来将是一片太平盛世。这个时期的国家政治清明,人们不必等待宏大的工程来改善生活。有人认为这是自然的恩赐,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变革。但无论怎样,山中那位拯救人民的道士并不居功自傲,他只是安心地吃饭、睡觉,享受着山中的清风。
去完善
释义
丁巳:干支之一,其中丁是天干,巳是地支。农历丁巳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式,每60年一轮回。
孟秋:农历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份。
春戊午:这是黄道士的出生年份,具体指的是公元1258年。
不雨:不下雨的意思。
嗟:表示叹息。
旱苦: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导致的干旱困苦情况。
低田高垅:指地势高低不同的田地。
黄埃:尘土飞扬的样子,这里形容土壤贫瘠。
佳种:优良的农作物种子。
不入土:无法种植在土地上。
仓廪:粮仓。
铁灌锁:形容粮仓紧密安全,就像用铁制成的容器一样。
民腹为雷:比喻百姓的声音如同雷电一般,传达给统治者。
血肉磨牙:形容饿得发慌的人们挣扎求生的景象。
豺虎:凶猛的野兽,这里用来形容饥民们的绝望境况。
县官:地方官员。
祈祷:向神灵祈求保佑。
聊具文:勉强应付公文。
嗷嗷:形容饥饿的人们的哀号声。
恬:安静、宁静的意思。
山中道士:指黄思成道士。
鞭龙起电:用鞭子驱赶龙马,让它腾空而起,产生闪电般的速度。这里是形容道士祈雨的仪式。
天瓢点滴:指天空中的雨滴像从天上的水瓢滴落下来一样。
骏马:速度快、力量大的马匹。
甘霖:甜美的雨水,这里指及时雨。
赤千里:形容地面干旱、土地龟裂的景象。
青四野:形容雨后大地恢复生机的景象。
熙朝:繁荣昌盛的时代。
真主:真正主宰万物的人,这里指皇帝。
圣且明:英明神武的意思。
汉雨不待宏羊烹:这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西汉时期,匈奴入侵,长安城内粮食短缺,百姓生活困苦。汉武帝为了祈求降雨,把祭坛设在未央宫前,宰杀白马,取血涂祭,最终成功祈来了一场大雨。这里寓意朝廷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就能求得降雨。
天自恤:天自然会关心民众的疾苦。
调燮:调和阴阳,使自然界达到和谐的状态。
新术:新的方法或者技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祈雨的诗歌,诗人描述了干旱的恶劣环境和民众的痛苦生活,以及山中道士通过祈雨驱散乌云、拯救苍生的事迹。作品以磅礴的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灾害之残酷和道教神力的神奇。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政治统治者的期望,期待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来解除民众苦难。最后以“山中道士不言功”结尾,既赞美了道士的谦逊品质,也为作品留下了神秘和深远的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这首诗是南宋文人姚勉的作品,作于公元1265年左右。此时正值宋末元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姚勉身处动荡时局,忧心民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诗中,姚勉描绘了黄道士思成在祈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的信仰和神异的能力,并表达了对其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传达了在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安定祥和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道教文化寄予的希望。
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姚勉见证了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他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的深刻洞见都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这首《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姚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领略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