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入南华僧仲有诗为次其韵仲欲见予诗集 其二
寺分三集易披寻,藏在名山意亦深。
但与止兹鸾凤友,共逃不学马牛襟。
年来惟以睡过夏,老去莫令诗呕心。
欲见文章须近北,太平风雅盛于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分为三部容易探索,隐藏在山间也意境深远。
在此与那些高尚的朋友为伴,共同逃避那没有学问的俗事。
多年来只是懒散地度过夏天,年老了不要让我为写诗而伤神。
要想领略好文章就要靠近北方,太平盛世的风雅如今正盛行。
去完善
释义
1. 顷:近期,表示时间较短。
2. 南华: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的曹溪之畔,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
3. 僧仲有诗:僧侣仲有的诗作。
4. 次其韵:依照他人诗作的韵律和内容来创作新诗。
5. 三集:指南华寺分为三个部分。
6. 披寻:翻阅探寻。
7. 名山:这里指的是南华寺所在的曹溪山。
8. 止兹:停留在这里。
9. 鸾凤友:像鸾鸟和凤凰一样的高尚朋友。
10. 不学:不学习的人。
11. 马牛襟:这里指的是粗俗之人。
12. 以睡过夏:度过夏天的意思。
13. 诗呕心:形容创作诗歌时用心至深。
14. 文章:这里指的是文学创作。
15. 近北:接近北方。
16. 太平: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的时期。
17. 风雅:风度、儒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朱翌游历南华寺时所作,描绘了南华寺的景致以及诗人的心境。全诗分为四联,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首联“寺分三集易披寻,藏在名山意亦深”,描述了南华寺的分布局面以及隐藏在深山之中的深厚底蕴。通过“易披寻”和“藏”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游览南华寺时的惊喜之情。
颔联“但与止兹鸾凤友,共逃不学马牛襟”,表达了诗人与同道者共赏美景、交流诗词的乐趣,以及远离世俗纷扰的心境。诗人以鸾凤和马牛作为对比,强调了高雅与低俗的区别,表现出对诗词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颈联“年来惟以睡过夏,老去莫令诗呕心”,揭示了诗人近年来生活恬淡,以安睡度过的夏日时光。诗人提醒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健康。
尾联“欲见文章须近北,太平风雅盛于今”,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期许。他认为要想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靠近北方(当时文化中心在北方),同时感慨当今太平盛世中,诗歌文化依然繁荣昌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作品,创作于南宋中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20年之间。朱翌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这段时间里,朱翌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被迫辞职,之后开始隐居于南华山。在南华山的这段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僧人,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然而,文人墨客们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努力发挥文人的作用。朱翌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