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射鹗山

标题包含
射鹗山
东山空阔原野平,吴王养鸡筑高城。 秋天饥鹗未饱食,侧翅下攫殊无情。 守城壮士心孔恶,旦夕窥兹捕鸡鹗。 雕弓一展羽箭发,鹗也时从半空落。 山人学射艺渐精,遂使山无鹗鸟鸣。 却思勾践侵吴日,何不令之射越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宁静的东山上,宽阔的原野平坦如镜,吴王在此饲养家鸡并筑起高高的城墙。到了秋天,饥饿的老鹰并未获得足够的食物,它们俯冲而下,用翅膀捕捉毫无防备的家鸡。英勇的守卫战士对此深感愤怒,他们日夜观察并捕捉这些老鹰。当他们拉开雕弓,射出锋利的羽箭时,老鹰也不时地从半空中落下。这座山的居民逐渐学会了射击技巧,以至于山中再无老鹰出没。然而,当我们回想勾践进攻吴国的时候,为何没有让这些人去射杀越国的士兵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射鹗山:古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2. 东山:指射鹗山附近的山脉; 3. 原野:广阔的田野; 4. 吴王:此处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君主阖闾或夫差,他们在位期间曾建有养鸡场以供战争之用; 5. 高城:指养鸡场的防御城墙; 6. 秋天:时令名,一般指农历七八月间; 7. 饥鹗:饥饿的鹰鹫; 8. 侧翅下攫殊无情:描述鹰鹫捕食时的迅猛与凶狠; 9. 壮士:勇敢的士兵; 10. 心孔恶:形容厌恶的心情; 11. 旦夕:早晚,这里表示时间短暂; 12. 雕弓:雕刻精美的弓; 13. 羽箭:箭头涂有毒液的箭; 14. 山人:在山中居住的人,此处的山人指的是射鹗山的居民; 15. 勾践侵吴日:指公元前494年越国进攻吴国的战役; 16. 射越兵:指射杀越军。
去完善
赏析
《射鹗山》这首诗通过描绘吴王养鸡、山民射鸟的情景,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诗中“东山空阔原野平”一句,展现了宁静而开阔的自然景象;“吴王养鸡筑高城”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通过筑高城保护鸡群免受猛兽袭击。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饥饿的鹗鸟在秋天捕食鸡群的场景,以及守城壮士为保护鸡群而射杀鹗鸟的过程。这一部分通过对生动场景的刻画,表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最后两句诗,诗人以勾践侵略吴国的故事为例,暗示古人可以用射箭的技巧来抵御外敌入侵。整首诗通过描绘古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射鹗山》是明代诗人吴敏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至1566年)。 在这个时期,明朝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繁荣。然而,此时的政治环境却十分复杂,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民间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感慨和理想。 吴敏作为这个时期的文人,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时代的动荡和不公。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为直言不讳,多次遭受贬谪。这使得他对社会的观察更加敏锐,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首《射鹗山》中,吴敏以射鹗山的传说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用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民众在苦难中的挣扎。这首古诗既表现了吴敏深厚的家国情怀,也展示了他对时代使命的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