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杯酒浓浇垅上春,东风吹起纸灰尘。
可堪肠断中原路,草掩荒丘不见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杯美酒倾洒在田垅的春天,春风吹起了纸上尘埃。难以承受的是中原故道的肝肠寸断,草丛遮住了荒芜的山丘,看不到人的踪迹。
去完善
释义
1. "杯酒":指饮酒,这里形容扫墓时祭拜先人的仪式。
2. "浓浇":指酒倾倒得多,表示对先人的尊敬。
3. "垅上春":指春天的田野,垅是指田埂,这里指代墓地所在的田野。
4. "东风":即春风,寓意春天的到来。
5. "纸灰尘":指清明节扫墓时焚烧的纸钱所产生的烟尘。
6. "可堪":表示难以承受或忍受的程度。
7.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8.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泛指整个中国。
9. "草掩荒丘":指杂草丛生的坟墓。
10. "不见人":意指再也看不到故去的亲人。
去完善
赏析
《清明》这首诗借景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杯酒浓浇垅上春”描绘了清明节扫墓时的情景,以杯酒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次句“东风吹起纸灰尘”则通过描写风吹起的纸灰这一细节,表现了对逝去者的深切怀念。接下来的两句“可堪肠断中原路,草掩荒丘不见人”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感伤。中原路的隐喻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的亲人的担忧。全诗借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怀有的强烈忧国忧民意识,以及对亲人的深切哀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是南宋诗人胡仲参所创作的咏清明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南宋时期,中原沦陷于金国,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国家政治形势十分严峻。
此时胡仲参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官场纷争被贬谪回乡。在故乡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疾苦,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让他想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胡仲参创作了这首《清明》诗。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以及国家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南宋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