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
人心易汩没,岂徒出徒入。
无方□点检,一点或□懈。
□□□□□,彼此成亡羊。
所以古哲人,警惕恒自将。
动若集于木,息如系苞桑。
此机日就熟,庶足升主堂。
譬如匣中镜,拂磨吐新光。
一尘不使留,光辉日煌煌。
凡我读书人,斯言佩毋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心容易迷失,不止出入其中。
没有方法检查自己,一丝松懈就可能存在。
忽略细节隐患,彼此都如同失去方向的群羊。
所以古代智者,始终警惕自我。
行动时要像鸟在树木中集结,休息时也要紧密相连。
这样的习惯日渐成熟,或许可以进入上流社会。
就像匣子里的镜子,经常擦拭就会发出新的光芒。
不让任何污点留下,光芒会越来越耀眼。
我们这些读书人,要谨记这些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汩没:淹没,沉沦。形容人的意志被消磨。
2. 无方:无法。
3. 点检:查点,检查。
4. 一点:指随时注意自己。
5. 懈:松懈。
6. 亡羊:比喻迷失方向。这里指迷失目标。
7. 古哲人:古代贤人。
8. 警惕:保持警觉。
9. 恒自将:时刻自我修养。
10. 集于木:《易经·小畜》中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句子,这里取其意,表示在做事时要有准备。
11. 系苞桑:语出《诗经·邶风·丘中有麻》,这里用来形容休息时要有所系念。
12. 就熟:熟练。
13. 庶足:几乎足够。
14. 主堂:指朝廷。
15. 匣中镜:指镜子。
16. 拂磨:擦拭打磨。
17. 煌煌:光明。
去完善
赏析
《励学》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胡宏所创作的一首勉励学子勤奋学习的诗作。在诗歌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学子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
首联“人心易汩没,岂徒出徒入”,表达了人性容易被物欲所淹没的观点。作者认为,人性并非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提升。
颔联“无方□点检,一点或□懈”,指出人们在学习和修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颈联“□□□□□,彼此成亡羊”,意味着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学习和修养,将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接下来,作者通过“所以古哲人,警惕恒自将。动若集于木,息如系苞桑”,引用了古代智者的例子,强调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惕,不断追求进步。
尾联“此机日就熟,庶足升主堂。譬如匣中镜,拂磨吐新光。一尘不使留,光辉日煌煌”,表达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逐渐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整首诗从人性、学习、修养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提醒我们要时刻警醒,不断提升自我,以期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励学》是南宋诗人胡宏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比喻,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勿虚度年华。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1127-1279年间。当时正值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之时。诗人胡宏身处这一历史动荡时期,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看到国家的危机,认为唯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勉励人们珍惜光阴、奋发学习的强烈愿望。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治腐败,军事软弱,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胡宏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人民的期望和鼓励。
此外,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对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许多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因此,学习和教育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胡宏在此背景下,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励学》,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