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月

标题包含
中秋月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中秋之夜,月光普照千里之遥。它使中原大地变得寒冷而短暂,使太行山显得高大而光明。 这明亮的月光让人无法入睡,唤醒了所有人的眼睛;它栖息在湿漉漉的鹤羽上,显得格外生动。在这露华台上我们即将分别,吟咏着诗人的视野,期待着未来十年的辛勤努力。
去完善
释义
1. "四十五秋宵":指作者创作此诗时的年纪,即45岁。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当时的年龄和心情。 2. "月分千里毫":形容月亮的光芒照亮了千里的范围,照亮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3. "冷沉中岳短":"中岳"指的是中国的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这里用"中岳短"来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寒冷。 4. "光溢太行高":"太行"也是中国的山脉之一,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这句诗意在突显月亮的光辉照亮了高山峻岭。 5. "不寐清人眼":不寐,不眠之意;清人眼,使人眼睛清澈明亮。此句描述的是月光使人不寐而欣赏美景的心情。 6. "移栖湿鹤毛":这句是描绘月亮周围出现的雾气与湿气如同湿润的羽毛一样轻轻沾在仙鹤身上,使之缓缓降落,体现了月亮的清冷氛围。 7. "露华台上别":露华台,传说中仙人的居所;别,离别。这句写诗人告别露华台的仙境,回到了现实的人间世界。 8. "吟望十年劳":诗人回顾过去十年的诗歌创作,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创作的辛劳。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中秋月”为题,抒发了自己对于中秋月圆之时的感慨。首句“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直抒胸臆,表达出中秋夜赏月时的宽广视野与深沉思绪。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借助于自然界的景象来衬托中秋月亮的明亮——“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这一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洒满大地、辉映山川的景象,给人以深刻的视觉体验。 接下来,诗人转向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达了中秋节期间人们活动场景——“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其中,“不寐清人眼”传达了深夜仍然不眠的人们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透露出人们对中秋佳节的关注与投入;而“移栖湿鹤毛”则描绘了夜晚栖息在草地上的仙鹤在月光映照下的倩影,营造了宁静而安详的氛围。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写道:“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这意味着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辛苦地思考和创作诗词,体现了诗人勤奋耕耘的创作态度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整首诗从中秋月的描写出发,融合了对自然的关注、对人世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创作的反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的中秋佳节。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洞正处于困顿潦倒的生活状态。他本是唐皇室后裔,但家道中落,生活困苦。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这首《中秋月》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孤独、寂寥的心境。 在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祭拜祖先等,表达对团圆和丰收的期盼。然而,李洞在这一天却只能独自面对中秋之月,感慨万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