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渔父
儿孙闲弄雪霜髯,浪飐南山影入簷。
卧稳篷舟龟作枕,病来茅舍网为帘。
值春游子怜莼滑,通蜀行人说鲙甜。
数尺寒丝一竿竹,岂知浮世有猜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后代子孙们悠闲地梳理着满头的白发,像是雪霜般的胡子,他们的身影在屋檐下映出波光粼粼的南山倒影。船儿靠岸,龟壳被用作枕头,病痛时,用渔网作为门帘。春天的游子品尝着滑嫩的莼菜,来往四川的人谈论着美味的生鱼片。谁能想到,几尺长的鱼线和一根竹子,竟然能引发人世间的猜忌与嫌隙。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雪霜髯:指须发花白的老人。
2. 南山:一般指南岳衡山,这里可能代指隐居之地。
3. 卧稳篷舟:指诗人在船上的生活安稳。
4. 龟作枕:用龟壳做的枕头,表示诗人生活的清苦。
5. 病来茅舍:诗人因病来到简陋的住所。
6. 网为帘:用渔网作为门帘,形容诗人的生活简朴。
7. 莼滑:形容莼菜的嫩脆口感。
8. 通蜀:指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
9. 鲙甜:形容鱼脍的美味。
10. 数尺寒丝一竿竹:指垂钓的工具。
11. 浮世:指人世间,世俗社会。
12. 猜嫌:因误会而产生的怨恨、不满。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曲江渔父”为题,通过描绘老渔夫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鄙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首先,诗人通过对老渔夫的形象描绘,展示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他满头白发,但却精神矍铄,他的生活充满了宁静与祥和,与自然为伴,与世无争。
其次,诗人以“浪飐南山影入簷”一句,表达了江面上的波澜与远处的山影相互映衬的美景。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寓意着渔父心灵上的平静与宽广。
再者,诗人通过“卧稳篷舟龟作枕,病来茅舍网为帘”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渔父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在诗人的笔下,渔父的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馨与舒适,这正是他理想的田园生活。
此外,诗人还借渔父之口,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洞察。他强调了江南的美食特色和莼菜的鲜美口感,以及川蜀的鲙鱼甜美。这些美食都是渔父生活中的一部分,既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出他对乡野生活的深刻体验。
最后,诗人以“数尺寒丝一竿竹,岂知浮世有猜嫌”收尾,暗示了渔父虽然身处江湖之中,但却能超脱世俗纷扰,不为红尘俗事所累。这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曲江渔父》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5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
李洞是一位以诗名世、独立不群的诗人,他年轻时曾负笈出游,求取功名,但始终未能得志。晚年,他回到家乡四川,过着隐逸的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民众的痛苦感同身受。
在李洞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步入衰亡阶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李洞也不例外,他在创作《曲江渔父》时,正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