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

标题包含
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
山顶绝茅居,云泉绕枕虚。烧移僧影瘦,风展鹭行疏。 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由来簪组贵,不信教猿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山巅上有一间孤独的茅草屋,白云和泉水环绕着它似乎并不真实。阳光照耀下的烟雾使得僧人的身影显得更为单薄,微风吹过,水中的白鹭显得更加稀疏。打开窗户看向清澈的江水和月光,在书房里敲打着松树上的紫藤。从古至今,那些地位高贵的人都戴着冠冕和佩带玉组,但却不相信猴子也会用锄头耕作。
去完善
释义
《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注释: 1. 山阴:地名,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 2. 茅居: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3. 云泉:云雾中的泉水。 4. 枕虚:枕在虚空之中,形容隐逸的生活状态。 5. 烧移:燃烧产生的烟雾飘动。 6. 僧影:指僧人身影。 7. 鹭行:白鹭飞翔。 8. 卷箔:卷起竹帘。 9. 清江:清澈的江河。 10. 敲松:敲打松树,意指书写经文。 11. 紫阁:佛教用语,指佛教寺庙。 12. 簪组:簪是古人束发的工具,组是丝带,簪组在这里指代官场生活。 13. 教猿锄:让猿猴来教人种植,比喻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隐逸生活和对世俗的反思。诗人通过对山顶茅屋、云泉环绕的描绘,表达了远离尘世纷扰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烧移僧影瘦”和“风展鹭行疏”,诗人传达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体验到了清雅的高尚境界,如“卷箔清江月”,月下江面的波光粼粼,以及“敲松紫阁书”,月下青松的挺拔秀美,这些景象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诗人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不屑,认为官场的名利不过是虚幻,如同用猿猴耕种的荒谬之举。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俗的深刻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宣宗大中初年(847-859年),此时正是晚唐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段内,李洞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在仕途上备受挫折,而这也使得他转向了诗歌创作,以表达他的情感和理想。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文人情怀以及表达政治理想。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李洞的创作密切相关。晚唐时期,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隐逸山林,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宁静。李洞在这首诗中为他的从叔书记描绘了一幅在山阴隐居的美好图景,表达了对他从叔书记的选择的理解和支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