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
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
闻珂自蝶躞,不要下金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色的马儿身上带着紫色的斑纹,在宫殿前的红色门前高声嘶叫。听到清脆的马铃声传来,不必放下手中的金色马鞭。
去完善
释义
《白马》注释:
1. 白马:白色的马,这里指代英俊的马匹。
2. 紫连钱:紫色的马鬃毛,像连钱一样美丽。连钱,古时的货币名称,此处以比喻紫色鬃毛的排列形状。
3. 嘶鸣:马儿高声鸣叫。
4. 丹阙:古代宫殿的红色门楼。丹,红色;阙,皇宫的门楼。
5. 闻珂:听到马蹄声。珂,马蹄铁发出的声音。
6. 蝶躞:形容马儿矫健的体态。蝶,蝴蝶,形象比喻马的体态轻盈;躞,行走的样子。
7. 不要下金鞭:指骑手不随便用金鞭驱赶马匹,以示对马的尊重和爱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一匹白马在皇宫前的广场上嘶鸣,鬃毛犹如紫色的花朵般美丽,马蹄声如同美妙的乐章。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成功地塑造了骏马的形象。同时,通过描述白马的英姿,诗人也表达了对皇家威仪的敬畏之情。
首句“白马紫连钱”中的“紫连钱”形象地描绘了马鬃的颜色和纹理,使人仿佛能看到那匹白马的风采。接下来的“嘶鸣丹阙前”则表现了这匹骏马在皇宫前的气势磅礴。诗人通过对马的描绘,暗示了对皇帝的尊敬与忠诚。
次句“闻珂自蝶躞”是对马的一种赞美。珂是马勒上的玉饰,当马听到主人的召唤时,会不由自主地抖动马勒,以示敬意。这里的“不要下金鞭”意味着诗人对马的自主性和警觉性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皇帝能认识到人才的这种品质。
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既有对骏马形象的描绘,又有对人才品质的期望。诗人通过这一幅画面,传达出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马》是唐代诗人贾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关键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贾至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原本是朝廷的重臣,曾任中书舍人、尚书左丞等要职。然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叛军俘虏,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流亡到成都。在成都,他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为好友,共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在同一时期,唐朝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安史之乱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抵抗叛军的斗争中,如杜甫、高适等。而贾至也在成都期间,写下了许多感慨时局的诗歌,如《白马》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