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官仲儒
风俗去古远,人伪日败常。
故知取士法,时焉立纪纲。
设科发自汉,糊名始于唐。
前辈务实学,倡道頼欧阳。
当世所得盛,登用多俊良。
倒指几百年,讲求屡更张。
迩来取进士,轻快好文章。
唾手镵雁塔,转身簉鸳行。
莫论稽古力,所贵时学长。
自顾本迂拙,下语愁肺肠。
虽云事场屋,浪逐槐花忙。
竟如卞和璧,三献足已伤。
既然违好尚,敢不知括囊。
酿渚溪之泉,可以供酒浆。
拾东园之果,可以资糇粮。
耦语古圣贤,曝背傲羲黄。
义命要不媿,胡为乎皇皇。
故人弗予弃,妙句深激昂。
清逸庾谢迫,风骚屈宋旁。
报言乏琼琚,微吟频寒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社会的风俗已经远离了古代的优雅,人们虚伪的性格也破坏了正常的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知道选拔人才的方法应该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并建立秩序。科举制度始于汉代,考试中的保密制度则起源于唐代。过去的人们重视实际学问,倡导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授知识给后辈。如今的人才选拔成果丰硕,很多优秀的人才得以被选拔和重用。回想过去的几百年里,教育制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然而现在的科举制度过分强调文章的美感,许多人轻易就攀登上人生的巅峰,却忘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不需要太过担心古人的智慧,而应该注重的是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我自知才疏学浅,但不敢忽视自身的教育职责。我相信教育就像酿酒一样,需要时间的酝酿;如同采摘果实,需要勤劳的付出。我们需要和古贤们交流,享受阳光和宁静的生活。我们的命运不能愧对古人,为什么要慌张无措呢?朋友们没有放弃我,他们的鼓励让我深感激动。我的诗作清新脱俗,近于庾信和谢脁的风格,但却远不及屈原和宋玉的风骚。请告诉我,虽然我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我愿意通过诗歌来表达我的情感,就像寒蝉在秋日里的鸣叫,虽微不足道,却也是生命的呼唤。
去完善
释义
1. 风俗:这里指社会风气。
2. 古远:离古代久远。
3. 人伪:人的虚伪。
4. 败常:败坏常规。
5. 取士法:选拔士人的方法。
6. 时焉立纪纲:根据时代设立纲纪。
7. 糊名始于唐:糊名制度起源于唐朝。
8. 欧阳:指欧阳修。
9. 登用:提拔使用。
10. 俊良:才德出众的人。
11. 更张:变更。
12. 进士: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
13. 文章:指科举考试中的文采表现。
14. 唾手:形容轻易得到。
15. 雁塔:唐代著名建筑大雁塔。
16. 鸳行:官员的行列。
17. 稽古力:研究古代的能力。
18. 时学长:关注时事的学问。
19. 本:原本。
20. 迂拙:迂腐愚笨。
21. 肺肠:心肠。
22. 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
23. 槐花:指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荣誉。
24. 卞和璧:战国时期卞和献玉的故事,比喻人才被埋没。
25. 三献:三次推荐。
26. 好尚:爱好和风尚。
27. 知括囊:指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敛。
28. 酿渚溪之泉:制作酒的原料。
29. 拾东园之果:采摘东园的水果。
30. 脯粮:粮食干肉,这里指粮食。
31. 耦语:一起谈论。
32. 曝背:晒太阳。
33. 羲黄:伏羲和黄帝,我国古代的传说人物。
34. 义命:道义和使命。
35. 不媿:不愧对。
36. 皇皇:急忙的样子。
37. 故人:老朋友。
38. 微吟:轻声吟咏。
39. 寒螀:蝉的一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批判。诗人指出,科举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在现实中却成为了追逐名利、虚浮文风的场所。他认为,科举考试应该注重实学,而非仅以文章华美为标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屡次受挫,也不会放弃追求真理的决心。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的清醒与坚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