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踏莎行

标题包含
踏莎行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 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 秦筝宝柱频移雁。 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是抚州府临川人。 晏殊自幼聪明过人,5岁能诗,7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晏殊以“...查看更多
B梦
去完善

译文
绿树里归来的黄莺,雕梁上离别的燕子。 春天的美好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消逝。 不要沉浸在忧伤的歌酒中,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感情却是无限的。 柔美的衣袖缠绕着春天,美丽的眉毛描绘着忧愁。 秦筝的宝柱不断地移动,就像大雁在空中飞翔。 美酒中的绿意,正是我们心中所期待,在花朝月夜的夜晚,我们总能相见。
B梦
去完善
释义
1. 绿树归莺:指春天的鸟儿在绿树间欢快地歌唱。归莺是指春天回来的鸟儿。 2. 雕梁别燕:指燕子在精美的梁上作别,告别春天。雕梁是指精美的屋梁。 3. 春光一去如流电:春天的美好时光就像闪电一样瞬间即逝。 4. 当歌对酒莫沈吟:在唱歌喝酒的时候不要忧愁和叹息。 5. 人生有限情无限:人生的时光是有限的,但感情却是无限的。 6. 弱袂萦春:指女子的衣袖在春天里飘动,像是在拥抱春天。袂是指衣袖。 7. 修蛾写怨:女子的眉毛描绘出忧伤的表情,像是诉说着她的怨恨。修蛾是指女子的眉毛。 8. 秦筝宝柱频移雁:秦筝是一种古代弦乐器,宝柱是指弦乐器上的弦钮。频移雁是指频繁地调整弦钮来调节音高,就像大雁在空中飞翔。 9. 尊中绿醑(xǔ)意中人:杯中的美酒充满了我对你的情意。绿醑是指绿色的美酒。 10. 花朝月夜长相见:希望在花朝月夜的夜晚,我们还能相见。花朝月夜是指美好的夜晚。
B梦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是晏殊的一首词,以绿树归莺、雕梁别燕等自然景象开篇,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春光一去如流电”,春光短暂,如同闪电般瞬间即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词人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歌唱美酒,不要沉溺于沉吟之中,人生有限,但情感却无穷无尽。这种态度显得豁达而乐观,给人以启示。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词人以女子的袂袖和蛾眉来描绘女性的美丽和哀怨,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秦筝宝柱频移雁”,筝弦的移动如同大雁南飞,寓意着时光的流转,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慨。 最后,“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美酒和意中人都在杯中,只有在这花朝月夜的美好时光里,才能与意中人长相见。这既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总的来说,《踏莎行》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感叹时光流逝、倡导珍惜当下的词作。词人的笔触细腻,情感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B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90年至1055年之间,即晏殊的仕宦生涯期间。在这段时间里,晏殊历任要职,如翰林学士、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对北宋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晏殊所处的时代,北宋初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晏殊本人才华横溢,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共同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为后世所称颂。然而,在这首《踏莎行》中,晏殊却表现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描绘了春天景象,而“高台树色阴阴见”则暗示了时光流逝。晏殊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情感源于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B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