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卒伤春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在边疆戍守,已过百花盛开的时节。尽管东风无力,却仍然吹不去阴山上的积雪。
那株萧瑟的柳树,南方的树叶刚刚开始萌芽。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感情,我深情地攀折了柳枝。
傍晚的风吹动着沙漠里的沙子,我在月光下哭泣,思念着故乡。那些凌烟阁上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忠诚英烈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戍边塞:指防守边疆的驻军地区。
2. 芳菲节:这里指的是春天的美好时光。芳菲,花草香美。
3. 东风:即春风。
4. 阴山雪:阴山,今内蒙古中部的大青山,古代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雪代指边境战争的残酷环境。
5. 萧条:寂寞冷落的样子。
6. 南枝:向南的树枝。
7. 藉攀折:借助攀爬折断的动作。
8. 碛沙:沙漠上的沙石滩。
9. 凌烟阁:唐朝为纪念功臣而建的楼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士兵在春天里的感伤情怀。前四句通过描述边疆的景色和气氛,展现了戍卒常年征战、无法欣赏春天的无奈;第五六句通过柳树这一意象,暗示了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质疑:那些在凌烟阁上被视为英雄的人,是否真的都是忠诚勇敢的典范?整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也展现了其独立思考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戍卒伤春》是唐朝诗人于濆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战事频发,士卒戍边之苦可见一斑。
在这段时间里,于濆虽为地方官吏,但他关心民生疾苦,对于士卒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他在巡视各地时,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感忧虑。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战乱、赋税和兵役让百姓不堪重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濆以诗歌表达了对士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停止争斗,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