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二月的田野里繁花盛开,即使是最普通的花儿也能散发出香气。月亮在这时显得分外明亮,就像是为新坟而哭泣的女子;柴刀在桑树上轻轻触碰的声音如同柔美的歌唱。老农带着他的黄狗,寻找着狐狸的踪迹爬上了山岗。最后唤回自己的狗,才发现头上的白发如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寒食:古代清明节前一天,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2. 二月:农历二月,春季时分的月份。
3. 野中芳:田野中的花朵。
4. 素娥:指嫦娥。这里以嫦娥比喻新坟的墓主,表达对其哀悼之情。
5. 哭新冢:为新坟哭泣。冢,坟墓。
6. 樵柯鸣柔桑:砍柴的声音在桑叶间响起。柯,斧头;柔桑,桑叶。
7. 田父:农夫。
8. 黄犬:黄色的狗。
9. 寻狐:寻找狐狸。
10. 高冈:高高的山脊。
11. 头似霜:头发像霜一样白。形容年老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歌。全诗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意象,展现了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踏青等活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寻常的花朵也散发着香气。这里的“芳”和“香”不仅指自然界的香气,还暗示着生命的活力。
颔联“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清明节的场景。“素娥”指的是月亮,在这里象征逝者;“新冢”是新近堆起的坟墓,代表着新的死亡。而“樵柯鸣柔桑”则描绘了野外砍柴的声音,这是人们在清明这一天为死者准备的祭品。
颈联“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进一步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田父”是指农民,他们牵着黄色的猎犬,寻找狐狸的身影。这里的“狐狸”象征着邪恶和不吉利的事物,人们希望借此驱除邪气,保佑死者安息。
尾联“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则是诗人对清明节情景的总结。在坟墓前呼唤猎犬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如霜一般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寒食》这首诗歌通过对清明节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食》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1年,即唐武宗会昌元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等人掌控朝政,对文人仕宦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个时期,于濆正值中年,他已经历了多次科举落第,尽管才华横溢,但功名未就,生活困顿。这种境遇使他深感世态炎凉和人生的无奈。因此,他在《寒食》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清明盛世的向往。
此外,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于濆的诗篇多表现民间疾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反映出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