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城

标题包含
长城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始皇并非没有德行,蒙恬也并非不勇武。怎能将蒙恬的筑城之功,只看作是保卫万里的边防呢? 用沙来制作防御工事确实是很难的事,而制作防线当然也是苦差事。死亡实在值得悲伤,那些僵直的尸体依然抱着武器。 十年间居住在上郡,四方的百姓都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就算他们的尸骨已化作尘土,但那未雪的冤枉之名声誉也不能入土为安。
去完善
释义
1. 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战国末期秦国国君及秦朝建立者。 2. 蒙氏:指蒙恬,战国时期秦国将领,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3. 版筑:古代筑墙的一种方法,用两板相夹,中间填入泥土,用杵捣实。 4. 胡虏:北方游牧民族。此处指的是匈奴。 5. 团沙:意指沙子难以聚集在一起。 6. 作垒:指建筑防御工事。 7. 僵尸:此处的僵尸并非现代恐怖故事中的僵尸,而是指死后仍然保持站立姿态的尸体。 8. 上郡:古地名,秦时设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鱼河堡)。 9. 冤名:指冤屈之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长城》诗描绘了秦始皇和蒙恬建造长城的历史背景及目的。诗人以“秦皇”、“蒙氏”指代秦始皇和蒙恬,强调他们并非没有德,也并非缺乏武力。然而,这两位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的才智,能够利用版筑技术,修建起长达万里的长城,阻挡了胡虏的侵略。 在描述长城的过程中,诗人提及了团沙(即把泥沙握成团,用以比喻建造长城的困难)以及作垒之苦,凸显了这项工程的艰巨程度。紧接着,诗人提到了那些死于建设长城的人们,他们的尸体即使变成了僵尸,仍紧抱着木杵不愿放开,以此表达了对这些工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他们不幸遇难的哀伤。 结尾两句则道出,虽然秦始皇统治期间仅为短暂的十年,但四海之内的主宰依然是他。即便他的骨头已化作尘土,他留下的冤名也不会被埋入泥土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城 公元八世纪,于濆创作了这首名为《长城》的古诗。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唐玄宗时期,国力鼎盛,社会稳定,文化艺术繁荣。然而,随着皇帝的奢侈享乐和对外战争的失败,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 于濆,字子浚,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宫廷任职多年,对国家的形势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长城》这首诗中,于濆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他借长城的历史见证,揭示了唐玄宗时期的腐败和衰败。同时,他也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边防,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全。 总的来说,《长城》这首诗是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