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闻池塘中的鱼儿,不知大海的深邃。
我也曾听闻桑树下的女子,不识富贵人家阴凉之处。
贫穷人家的窗户前,辛苦纺织;富贵人家则是杵声阵阵。
上天赐予我明亮的眼睛,却只让我见识到野蒿草上的发簪。
只是惋惜越地女子的美貌,也拥有韩娥一般的动听声音。
珠宝玉石无法进入我的视线,所以我没有奢侈的想法。
怎会知道赵飞燕头上插满金钗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里中女:指的是农村女子。
2. 海水深:比喻社会复杂险恶。
3. 桑下女:蚕妇,养蚕女子。
4. 华堂阴:华美的建筑或贵族之家。
5. 苦机杼:用坏木机织布,指辛苦劳作。
6. 鸣杵砧:形容富贵人家忙碌的景象。
7. 蒿簪:用蒿草制成的簪子,形容穷人的头饰。
8. 越娃貌:越地的美女。
9. 韩娥音:指优美的音乐。
10. 赵飞燕:汉代著名美人,以美貌和智慧著称。
11. 满髻钗黄金:头上插满了金钗。
去完善
赏析
《里中女》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一首古体诗,全诗通过对贫贱和富贵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贫富差距的忧虑以及对品格高洁者的赞美。首联通过比喻的方式,表现出贫贱者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特点;颔联则表现了富贵人家的奢侈浮华。在颈联中,诗人将越娃之貌与韩娥之音相提并论,意指贫家女子虽然外表普通,却拥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艺。然而,尾联中的赵飞燕却满头金钗,象征着权贵们内心的空虚与庸俗。整体来看,此诗婉转曲折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里中女》是唐代诗人于濆所创作的一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此时正值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于濆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一生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也未能获得朝廷的赏识。这使得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里中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在同一时期,唐朝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农民负担沉重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使得像里中女这样的弱势群体陷入困境。
总之,《里中女》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时期,诗人在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里中女悲惨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