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野蚕

标题包含
野蚕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野外的蚕吃绿色的桑叶,然后吐出丝最后变成茧。即使这样,它们也无法对人类产生实际的帮助,只是让它们自己暖和一些。我希望我能将它们的丝都拿来,用来制成衣物,给寒冷的人们带来温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于濆:唐代诗人。 2. 野蚕:野生状态的蚕。 3. 青桑:绿色桑叶,为蚕的食物来源。 4. 无功及生人:指蚕吃桑叶变成蚕丝但无法直接带给人们实用价值。 5. 偷饱暖:这里指蚕只能独自享用桑叶带来的温暖,而不能惠及他人。 6. 均尔丝:意为将所有的蚕丝平均分配,使其发挥作用。 7. 寒者衣:给寒冷的人提供衣物。
去完善
赏析
《野蚕》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野蚕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其毫无功劳的寄生生活与人们饥饿受寒的现实,表达出诗人渴望用野蚕丝制作衣物、救济贫苦百姓的仁爱情怀。 首联描绘野蚕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的过程,使读者对野蚕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然而,这一过程并未给人类带来实质性的益处,正如颔联所言,野蚕只是为满足一己之私而偷生,这与那些从他人身上窃取温饱的人并无二致。 诗人虽然批判了野蚕的无益行为,却在颈联展现了对它的期许。他希望这些野蚕丝能够转化为寒冷的冬天里,穷苦百姓手中温暖的衣裳。这份仁爱之心在尾联得到了强调:诗人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对穷人的救助中,将原本毫无价值的野蚕丝转化为有意义的资源。 整首诗既有对野蚕无功行为的批判,也有对富有人类悲悯情怀的体现,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社会责任感。这首诗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启示作用:我们需要关注社会上不劳而获的现象,并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蚕》是唐朝诗人于濆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至805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唐代宗至德宗年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于濆在这个时期生活困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 由于这个时期的动荡,于濆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在诗中以野蚕为象征,表达了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关注。同时,他也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于濆的忧国忧民之心,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