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从军
男作乡中丁,女作乡男妇。南村与北里,日日见父母。
岂似从军儿,一去便白首。何当铸剑戟,尽得丁男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男生作为乡村的男丁,女生则成为乡村妇女。在南村和北里之间,每天都能见到父母。
怎么能像那些当兵的儿子,一离开家就是满头白发。什么时候才能铸造出剑戟,让所有男子都能发挥他们的力量呢?
去完善
释义
1. 子从军:描述男子的从军生活。
2. 于濆:唐代诗人,其诗多为反映民间疾苦之作。
3. 男作乡中丁,女作乡男妇:描述乡村男女各司其职的生活场景。
4. 南村与北里:指代农村村落。
5. 日日见父母:形容乡村生活简单快乐,每天都能见到父母。
6. 从军儿:指代参军的人。
7. 白首:指满头白发,形容年老。
8. 何当:何时。
9. 铸剑戟:制造兵器。
10. 尽得丁男力:充分发挥青壮年男子的力量。
去完善
赏析
《子从军》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和无尽的痛苦。诗人以“男作乡中丁,女作乡男妇”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人们无法享受安宁生活的无奈。而“南村与北里,日日见父母”则强调了家庭的亲情,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岂似从军儿,一去便白首”的表达,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无情和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同时,他呼吁“何当铸剑戟,尽得丁男力”,希望国家能够铸造出更多的剑戟,使每个壮劳力都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从军》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的是亲情、友情和忠诚的复杂情感。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可以确定在唐朝中期,公元780年至859年之间,此时正是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皇帝在位期间。这一时期,由于皇权衰落,中央集权削弱,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战争频繁,因此诗中的“从军”部分反映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在人生际遇方面,于濆一生致力于仕途,但宦海沉浮,命运多舛。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金榜题名。他在官场上起起落落,最高曾做到巡官一职,但最终因遭谗被逐出京城,贬谪到外地。他的遭遇使他对于国家的战乱、人民的困苦以及士人的艰辛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素材。
在与时代相关的背景知识方面,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宦官、权臣掌握大权,百姓疾苦重重。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战事不断,大量青壮年被迫离家从军,使得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这种背景下,于濆的诗篇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朝廷能够关注民生,解决边患,实现国泰民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