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普济大师
乡里多长者,平生爱斯人。
谁言相识晚,俯仰迹已陈。
短章昔固许,挂剑义所申。
空堂对孤咏,寂寞犹相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村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一生都关爱着人们。
尽管相识较晚,但我们的经历却已经如此丰富。
曾经的篇章中已经承诺过,悬挂在墙上的剑代表着我们的情谊。
如今在这个空旷的房子里,我们孤独地吟唱着诗歌,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陪伴与关怀。
去完善
释义
1. 乡里:指诗人与普济大师的家乡。
2. 多长者:指有很多年长的人。
3. 斯人:指普济大师。
4. 谁言:表示反问,相当于“谁说”。
5. 相识晚:指诗人与普济大师认识的时间较晚。
6. 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7. 迹已陈:指普济大师已经去世。
8. 短章:指诗歌。
9. 昔固许:指过去诗人曾经答应过普济大师。
10. 挂剑:指诗人履行诺言的方式。
11. 义所申:指按照道义应该做的。
12. 空堂:指普济大师的庙宇。
13. 孤咏:指普济大师独自吟咏的诗篇。
14. 寂寞:指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寂静。
15. 犹相亲:指诗人和普济大师之间的友谊仍然亲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普济大师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在诗的开篇,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长者形象,表达了对普济大师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以“谁言相识晚,俯仰迹已陈”两句,表达了与普济大师相交甚晚的遗憾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短章昔固许,挂剑义所申”,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当初承诺的回顾,表达了对普济大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最后,诗人以“空堂对孤咏,寂寞犹相亲”结束全诗,表达了对普济大师离去的寂寞和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普济大师》是北宋诗人沈遘在景祐年间(1034年-1037年)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普济大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不幸离世的哀悼。
在这个时期,沈遘正值壮年,他于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等职,颇受皇帝信任。然而,他在任地方官时,曾因治理不善而受到弹劾。在景祐年间,沈遘可能正在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
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仁宗皇帝的统治下。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着官僚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沈遘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遘创作了《吊普济大师》一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普济大师的悼念,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