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十二叔归巴陵
读书不遇古所有,闲居得地今日稀。
世故纷纷定难了,况独身已与众违。
洞庭水清君山碧,白酒满市鱼满矶。
都门一到十日耳,犹恨风尘污我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求学若不得古人精髓,安心居家也是珍贵时光。
世间纷繁杂乱难以解决,更何况孤立于世背离众生。
洞庭湖清澈如鉴,君山绿意盎然,市场里满是美酒与满岸的鱼。
首都之行不过几日,却仍遗憾风尘玷污了衣裳。
去完善
释义
1. 洞庭水:指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2. 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原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3. 白酒满市鱼满矶:形容巴陵地区盛产鱼米之乡的特点。
4. 都门:指的是长安城东南的大门,这里借指繁华的京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沈遘的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远离世俗纷扰的理想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离去的惋惜之情。
首联“读书不遇古所有,闲居得地今日稀”,开篇便写出了作者在书海中寻找古人遗志而不可得的无奈,以及隐居生活中寻觅理想居地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在繁华世界的超脱与孤独。
颔联“世故纷纷定难了,况独身已与众违”,进一步描绘了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感到难以捉摸,同时感慨自身已与大家渐行渐远的孤独处境。
颈联“洞庭水清君山碧,白酒满市鱼满矶”,则通过描绘巴陵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归乡的欢愉心情。
尾联“都门一到十日耳,犹恨风尘污我衣”,则以都门的短暂逗留作为转折,表达对友情、乡愁及世俗纷争的留恋与感叹。这句诗显示出作者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现实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既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又表达了真挚的送别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十二叔归巴陵》是北宋诗人沈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84年,当时沈遘正值青年时期,任襄阳府通判。在这一时期,他积极投入政务,关注民生,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公元984年,正是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较为繁荣。然而,在这一时期,皇权逐渐削弱,宦官、外戚干政现象严重,政治腐败日益加剧。沈遘在襄阳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他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送别亲人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的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沈遘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官员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