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尊经阁记

标题包含
尊经阁记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为“阳明先生”。 1. 早年经历: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查看更多
羽天
去完善

译文
《易经》是记录我心中阴阳变化规律的书;《尚书》是记录我心中的国家政治和规章制度的书;《诗经》是记录我心中对美好情感的歌颂和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的书;《礼仪》是记录我心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书;《乐经》是记录我心中对平和、喜悦的音乐美感的追求的书;《春秋》是记录我心中辨别真伪、正邪的思考的书。这六种经典并非其他, 正是我心中恒常不变的道理。
羽天
去完善
释义
《尊经阁记》王守仁 注释: 1. 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2. 常道:永恒不变的道理。 3. 天:这里指自然法则。 4. 命:赋予人类生命的根本原则。 5. 性:人与生俱来的品质特性。 6. 主于身:主宰人的身心。 7. 心:人的思想感情与道德观念。 8. 塞天地:充满整个宇宙。 9. 亘古今:贯穿整个历史。 10. 阴阳消息:指事物变化的过程。 11. 《易》: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阴阳五行和人生哲理。 12. 《书》: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上古至西周的典章制度。 13. 《诗》: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收录古代诗歌,反映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 14. 《礼》: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各种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 15. 《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音乐艺术及其教化功能。 16.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鲁国的历史,强调史实的真实性。
羽天
去完善
赏析
《尊经阁记》王守仁赏析: 本文是一篇以“心学”为核心的阐述经典之作。作者认为,经(常道)在天为命,赋人为性,主身为心。心性命三者相通,且始终如一,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即人性之本然。文章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和恒久性,以此来驳斥那些否认经典价值的言论。 从人事角度剖析,作者提到四种道德情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以及五种社会关系(亲情、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这些皆为心性所体现出的普遍伦理规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再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作者认为这六部经典不过是对“心之常道”的不同描述和表达。他以阴阳消息、纪纲政事、歌咏性情、条理节文、欣喜和平、诚伪邪正等方面作为衡量经典的标准。总的来说,他认为经典并非高深莫测的外在之物,而是每个人内心都具备的普遍真理。 文章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体现了作者对于儒家经典的独到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羽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所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创作时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14年),这一时期正是王阳明人生的低谷期。在此之前,他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备受屈辱。然而,在这个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王守仁开始反思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行合一”思想体系。 明朝正德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腐败、宦官当道,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守仁深刻认识到,要拯救国家民族,必须回归儒家经典的根本精神,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尊经阁记》中提倡对儒家经典的尊重和深入研究,以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羽天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