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围绕着水边空地赏月之时。在倾斜的花树下,洒满忧愁的涟漪。整个春天的寂寥心事有谁能知?春风冷冽,香气飘散,翠袖的美人离去。
海鸥已飞离过去游历的地方。远远地羡慕花朵的美丽,梦境难以忘怀。九嶷山的云雾消失在远方,离别的灵魂悲鸣。思念的血泪,都渗透了绿色的竹子枝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湘皋:湘江岸边。
2. 愁漪:指水面荡漾的波纹,这里表示人的心情哀愁。
3. 幽事:隐微难言的事情,这里可能指暗含的心事或情感。
4. 可可:楚方言,大概其的意思。
5. 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永州,相传是舜帝安葬的地方。
6. 云杳:形容云雾迷茫,遥远的样子。
7. 断魂啼:指极其悲痛的哭泣。
8. 绿筠枝:绿色竹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诗人借红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诗中可以看出,梅花的香气和绿意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虽然身处异地,但内心仍然对家乡充满眷恋。这首诗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离愁别绪,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公元1174年左右创作的一首描绘梅花的作品。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
姜夔一生漂泊不定,曾一度因为战乱而流落他乡。他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却不幸家道中落,因此长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姜夔将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到词作之中,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形象,传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这首词创作于宋金战争期间,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者沉溺于享乐,忽视了对金国的防御。这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姜夔对此深感痛心。因此,他在词中借梅花来象征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